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这不就充分地显现了对造化弄人的无可奈何?但同时,小青与黛玉又是与命运相抗衡,不愿别人安排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掌控生命的力度与长度。当知道爱情幻梦破灭,因爱而生的黛玉也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黛玉)索性不要人来看望,也不肯吃药,只要速死。睡梦之中,常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的。一片痴心,竟成蛇影。一日竟是绝粒,粥也不喝,厌厌一息,垂毙殆尽。(八十九回)

却说黛玉自立意自戕之后,渐渐不支,一日竟绝粒。(九十回)

(黛玉)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九十七回)

可见在面对无法力挽狂澜的生命时,凭着最后的自尊,小青所以,与黛玉亦要选择自我了断,不愿被污秽的世界所沾染。在生命中,小青与黛玉所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屈服,但同时在这样的屈服中,又坚持走自己的方向。命运既然是安排来还债,那就倾力将债了结,等债还清,也就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

(二)林黛玉生命元素的续展

或者因文化的发展累积,也或者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林黛玉有更多的着墨,不同于小青的是,黛玉思想有一种进步的过程,而透过其思想性格发展的脉络,我们亦可以知道其特岀于小青不同之处。在承袭了小青的气味,累积各种不同的文化形象之后,曹雪芹所幻化出来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黛玉人格。这样的人格特质,比之小青所原有的更为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75

丰富、更令人激赏。《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复杂的,具有其思考性与变异性。当文化堆栈岀黛玉,加以曹雪芹之努力,黛玉所拥有的是更为完整的人格呈现;这样人格进化与呈现,同时开启着典型女性的新视野,无怪乎钱锺书要谓二者“:青让于黛,双木起而二马废矣。”林黛玉的确拥有比冯小青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内涵。或许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为什么风靡一时,至民国初年尚存留的小青踪影,会如此快速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个最佳的解答。我们试着由以下的四个面向来看黛玉由内在意识到展现于外的形象进化:

1、

自我意识的深层觉醒关于自我觉醒比之于小青,黛玉展现的是更为深化的厚度。在小青故事中,小青不愿改嫁他人,以为人生本是一场情

债,夙业未了,只得等债偿还尽了,方得以解脱。但小青最后零濒死仍明妆冶服,自择绝粒而亡,对自我生命的宽度与长度,零八做了一个选择,也算是自我意识的展现。而其“盈盈金谷女年班头,一曲骊珠众妓收。值得楼前身一死,季札原是解风流”第一诗,以女性的角度来解读关于生命结束的选择和尊严维三辑

持,也是对自我意识展现所下的一个极好的脚注。不过单纯以小青为主体来看,小青的自我意识来自受大妇欺凌之后,在死亡的选择上有所展现,这样的觉醒,是一种个人式的。而从《红楼梦》中的情节来看,黛玉所揭示的是更深层的觉醒,这种觉醒,不单单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同时是重新反省传统与女性的思维──“我为的是我的心”(二十回)。黛玉所展现的跨时代气度,不管是爱情是生活是生命,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欲意脱岀传统对女性的压抑,读其

《五美吟》: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

76

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绿珠红拂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

(六十四回)

这五首诗,进一步体现了她独特的人格理想,独立于传统中以男性角度抒论之陈词外,以女性的思考观点,重新论述这林黛玉些女性,寄托自我思想,成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反抗。所歌赞于这五位“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其“终身遭,其“可欣、可羡、可悲、可叹”之处,可以说,无不映照出际”

黛玉自己个性特征的一个侧面,或寓寄着自己的理想和情思

#\!

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馀气杨公幕,岂得羇縻女丈夫。

。其中,展现高度自觉的可说是《红拂》一诗,黛玉在诗中称

赞红拂有识英雄的慧眼,更有为爱夜奔的勇气;当爱情与人黛玉在大观生的契机展开在眼前,就要抓紧机会,把握幸福。

园中的所作所为,正是一种对爱情的捍卫,对自己幸福的努力与追求。这种勇气,或许是现代女性也无法比拟的。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任性自得,不肯浮沉于流俗价值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纵使沙洲寂寞空冷”体现的,还是尊重自己,执意如此。可见,黛玉的确拥有自我意识的深层觉醒,并且真实地展现在外显行为之中。

诗人气质的扩大2、

张潮《幽梦影》中,有一段论美人之辞“: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生,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

&%$

以这样的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论调来看林黛玉,恰恰是一个极好的批注。林黛玉的诗魂起

77

灵于历代诸多才女的神韵汇集,冯小青、叶小鸾、柳如是等文

学形象都为塑造林黛玉形象留下些蛛丝马迹#\

!

。且曹雪芹所赋予黛玉的,不单单只是一个诗人的天份,而是由灵魂到外型的全面诗化。黛玉的性格是诗的性格,黛玉的世界是诗的

世界&%

$

。黛玉拥有诗人敏感、高尚、改造现实人生的热情,同时又有悲观避世的倾向。当这样纯真美善的灵魂,面对肮脏飘摇的世界,其细腻敏感的洁白本质,便会渐渐释出强烈的愁绪与悲剧氛围。这样的诗人气质的确是大过于小青所拥有的。

小青的文才无庸置疑,但就其所焚余劫后留下来的作品只能窥见一二,但《红楼梦》中黛玉所拥有的作品所展现的她的才情,内涵之广深,足以证明其所展现的诗人气质比小青明朗。小青将身世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黛玉诗词的内涵

对生命的诠释又更加全面。小青的诗词乃悲悯自身遭遇,黛零玉创作的悲剧意涵又更高。黛玉的诗人性格让她的生活层次零八进入一种高洁状态,让她的爱情进入一种缠绵痛苦的呼吸,年而抑郁难安的生活与无法掌握的爱情,又成为其敏锐的创作第来源。试看其《葬花吟》正是感怀身世,悲青春之易逝,全面三辑

展示悲剧形象的重要作品之一: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二十七回)

曹雪芹倾尽心血造就黛玉的形象,这些诗词的书写不单只是文人为了一逞文才而已,其所漫天铺陈岀的是黛玉的形象,所有的诗词,也是为了架构岀黛玉的性格、爱情与悲剧人生,为了让这样的形象更加深化与鲜明。

78

情爱的究极3、

,为要偿还前世之情而黛玉在情榜上的评语为“情情”降生,故以情为终生职志,最后也因情尽泪尽而香消玉殒。所以说,黛玉的生命型态是曹雪芹“唯情观”的极端实现,人生唯有情是真实的,其余皆假;情是生命的本质,唯有尽情才能

#\

散发生命的光彩!。其所展现的爱情浓度与纯度,非但至死方

休,更有类似宗教性的狂热,最后甚至以死来殉情,殉一段自我坚持的情。一如以死作为一种见证的仪式,爱情女巫的最后献祭。若是以所谓“爱情宗教”的观念归纳,其核心便是真正爱情的唯一性、永恒性、和对生死的超越性。宝黛爱情可以说是“爱情宗教”的一个实例,姑且不说“木石”之缘与“还泪”之说──这二者本身就具有佛家轮回果报的影子,只消从二人对爱的执着、虔诚、痴迷,甚至不顾性命,就知道他们的确是“爱情宗教的信徒”。

冯小青的爱情是隐而不显的,甚至在文中并未提及爱情的部分。冯生鲁莽嘈憨,又因惧怕大妇,从未对小青有呵护了解之意,因此爱情的部分,对于小青乃是一片空白。而黛玉却是在爱情中尽情地舒展自我,为了爱呈现各种反应:或者为了贾宝玉的回应而狂喜,因为他人的介入而吃醋忌妒,或者深为“金玉之盟”所纠缠,处处都显示了其情痴的本质。“要(脂评),黛玉的情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忌妒愈甚”

绪造成两人之间冲突不断,像一把双面利刃,插入对方的心中,自己伤得更深。时有“不虞之隙,求全之毁”,磨炙宝黛的感情和内心,真真“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

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

&%$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7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5)在线全文阅读。

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956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