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说她“常要歪派他(宝玉)”(三十回)。但细看情节,黛
玉并非一味逞强好胜之人、刻薄寡恩之女#\
!
。因此,归纳众人之心态,或许乃是因黛玉所行的是非常人所敢行之事,说的是一针见血之见解,因此才会遭受忌妒或者怨恨。当众人的评价成为负面的情绪,累积在易感的性格之上,这是极容易对未经历练的年轻生命造成伤害的。
而在两个故事中,老尼与和尚的预言,都足见识字、多才、聪慧正是折福损寿的祸胎。女子多才,必定会渴望有机会展现: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十八回)
二
零若是不得,便会压抑在心,无法舒展,岂不成为一种心病,而零八无法解开的心病,岂不痛苦,岂不损寿。古来才命之所以相年仿,或者肇因于传统对女性才德的压抑,男性沙文主义的作第祟,以至于才命往往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林黛玉痛苦三辑
的根源是传统社会对少女个性的压迫,不允许少女有过多的主控权。她试图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但在封建势力的狂风恶浪中,她无法掌握自己的
命运,只能暗自流泪,忧愁成病&%$
。总而言之“,才命相妨,夙慧早夭”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所包含的层面非常广泛:包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堆积,封建主义的价值问题、文人的刻意渲染或寄托、女子本身对这种观念的附会内化与崇拜;而这样的观念,甚至还可以衍生岀更多的命题。才女或许不必早夭,但受到压抑的心灵必定是不自由不快乐的,若非早夭,或者勇敢承受离经叛道背后的沉重世俗压力,也极可能因着本身心中的二元思辩而郁郁寡欢──无法漠视自我的才华,又无法跳脱传统价值
70
的禁锢。或许,小青与黛玉,便常常处在这样的天人交战中,除了痛苦,一无答案。
我们可以确定,曹雪芹所创造岀的林黛玉具有相对确定的文化内涵,夙慧、早夭、福薄便是这种文化性格的重要特征。而江浙才女冯小青也可以归属林黛玉型,彼此产生气质上的感应和命运的认同。气质上的颖慧敏感往往与体质上的
#\文弱多病共生,绝非福寿之辈!。小青与黛玉皆很早就显露自
己的才气,但也因为聪明过人而造成多疑敏感,落落寡欢的
&%悲剧性格$。林黛玉的死,便是这层层的压抑摧毁了她的身体)(也同时摧毁了她的灵魂的结果’。
影恋与自恋3、
林黛玉的自恋意识其实和小青一样,除了对自身的早慧与才气有深切的认知外,同时,也是一种自怜的心理状态。小青的才华只有杨夫人知道,在大观园之中,黛玉常常有展现才华的机会。曹雪芹从不吝啬让这样的女子有展现诗才的机
,+
。但这样的敏锐与诗人气会,也更强化了其傲世之才的力度*
质,却又常常面对生活的恐惧与不安,无法尽如己愿,因而只以自怜作为情绪的出口。
其实黛玉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和美貌,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命运的不幸。因此,她在面对环境的时候,就常常会有,同时也有二元的情绪交杂。一方面提醒自己要“处处留心”想要“才冠众人”之想法,对爱情无余,更多的是对生命无常之喟叹。因此,设想一个早慧、体弱、颖悟、美丽、失恃失怙的小女孩,只身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面对的是贵族间勾心斗角,爱情又时时遭受威胁,这样的状况,对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又是如何的艰难。因此,自恋是因为其本身的确具有自恋的条件,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怜。
(三十四回)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71
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正是: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八十九回)
和小青一样,黛玉的孤独与难处只有自己最清楚,无法说与众人明白,只得徒与自己消磨。曹雪芹甚至在文中直接引用小青作品(“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可见得两人之间的确拥有相近的质性和情怀。人生难有知心人,唯有自己和自己作伴。这些无奈的人事纠葛,岁月的无情,都只能托与风花雪月陈述,聊以自慰了。但这样的自恋,却是不过份的。黛玉的自恋,我们不可将之归类为目中无人。当其与妙玉、史湘云对诗,那种对对方文才流露岀的欣赏,是天真的,
二
也是绝对真心的。一个过分自视甚高而目空一切的人,根本零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零八年(和湘云对诗)
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
第“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
三辑
(黛玉赞妙玉)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在有这样的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七十六回)
另外,有趣的是,清代小说《梦红楼梦》#\!,对黛玉“顾影
自怜”的意态有更深入的着墨与发挥,将曹雪芹隐含在这个人物之中的影恋与自恋性格,发挥到极致:
那时,黛玉正想着与宝玉的事,一时神思恍惚,却看见西面壁上显现岀一位美人的全貌。黛玉瞥目细瞧,却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天上仙女。……越发显岀那稍长的鹅蛋脸,洁净如美玉无瑕,那粉嫩双颊,似欲开未绽的杏
72
蕾。……即使瑶池蓬莱的神女仙姬,也莫过于斯。……再细看,原来是面朝西厢锦门上整块镶嵌的大穿衣镜,观赏着自己的身影。……那黛玉面朝镜子久久端详,欣赏、爱慕着自己的绝世容颜,却不觉悄然长叹一声。(第一回)
黛玉注目着自己那洁净无瑕,白嫩如雪,柔似杏蕊的细腻肌体,自己也觉得着实可爱。又举目从帐子内的镜中,再一次端详自己在傍晚才从麝香水中沐浴的酥胸。(第二回)
在这本书中,透过几个黛玉照镜的模样与心绪,将影恋与自恋情态表露无遗。这或许和《红楼梦》中原本的黛玉形象有,猜想差距,但我们可将其视为黛玉自恋表现的一种”揣度”神仙一般又孤高自许的黛玉,或许在镜中端详自己的时候,亦会有如此之反应吧。
宿命与抗衡4、
和小青相同,黛玉是个宿命论者,同时也是个不愿对命运屈服的人。在曹雪芹创造黛玉的形象时,即赋予林黛玉一个特别的形象意涵。宝黛二人前世纠葛,今生黛玉为偿风流债而来:
他(神瑛侍者)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第一回)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73
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第五回)
在黛玉形象创造的原始设计中,本就包含着偿还的宿命论,因此,尽管贾宝玉时时有意无意间做岀令人伤怀之事,甚至离经叛道,留连于花丛之间,黛玉还是爱着也纵容着。这种爱,非关宝玉之才,之背景,之容貌,黛玉只是毫无理由地狂恋着贾宝玉,一种无关乎任何世俗标准的狂恋。若要追根究底,这些宿命论的论调,这些眼泪恐怕都只是为了酬答知己
而已#\
!。因此,黛玉把宝玉的生命看待的比自己生命更重要,
这样的爱,透露着前世的因缘纠葛,透露着偿债还债的脉络。这种爱情,有自我意识的展现,却又同时纠缠的宿命论调。
二
零(黛玉)想起“金”“石”的旧话来,反自欢喜,心里零八也道“
:和尚道士的话真的信不得……,或者因我之事,年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一悲一喜,直想到第五更方睡着。(九十五回)
三辑
这和小青的不肯跳脱岀命运的窠臼,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青黛二人来说,命运的摆布其实无法理解也不须改变,一如
“小青又续风流债”,黛玉所面对的也是一种宿命的纠缠,既然如此,也唯有静静的等债还清。但不幸的是,小青与黛玉却是用生命偿还。二人的作品中,时时透露对命运的难以掌握,对生命的莫可奈何,见林黛玉《葬花词》: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7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