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台湾]郭宏瑜
内容摘要:冯小青,一缕明代万历年间的芳魂,似幻还真,飘荡在情爱风月之间,撩拨历代文人心底最深的那根弦。这个最初记录在《情史》的凄美故事,或者化为小说,或者化为传奇,或者化为一种典型,甚至有机会在今日化为破空长剑,划破彷若万古长空之《红楼梦》,成为解读红楼密码的关键之一。
历来研究关于冯小青故事与其一系列相关作品群对《红楼梦》一书及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影响,较为明确者乃从玉诺《林黛玉与冯小青》开始,钱锺书、吕启祥、杜春耕、王人《〈红楼梦〉对〈冯小青传〉的恩继之,其中杜春耕所发表的
直接继承》,更以巨细靡遗的方式考证冯小青相关作品群与《红楼梦》版本之间的关系,证明二者确有其密不可分之处。而值得思考的是,版本考据的确是分析冯小青与林黛玉人物形象传承关系的重要依据,但不可忽略的是,小青形象经过明清一系列作品的催衍而更加深化,其影响的层面必定是多元且全面的。当小青形象所展现的情爱纠葛与夙慧早夭意涵贴近曹雪芹灵魂深处,依循此脉络而创造岀的林黛玉,必然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55
或多或少呈现小青肌骨乃至丰神;这一方面,也就不是单从考据版本上的借鉴,便能一窥其内在精神意蕴了。
因此,本文期能在前辈版本考据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小青故事原貌,试以各种层面分析冯小青生命元素,看这一缕芳魂如何进入曹雪芹的悲剧美感之中,重新幻化为黛玉,在承袭与重塑间,续一场人间情爱风流债。
关键词:冯小青
林黛玉
红楼梦
原型
夙慧早夭
一、前言
历来学术界对冯小青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着
二
眼于冯小青心理层面分析,一是讨论冯小青故事及其相关作零品群的演化与影响,一是针对冯小青故事中典型形象对明清零八小说戏剧角色型塑的影响,其中当然包含与
《红楼梦》中林年黛玉的形象塑造之关联性。虽然,至今尚未有作品针对冯小第青故事的多元面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个全盘通透的三辑
研究,但小青的形象与故事所代表意涵,确有其文化的承续性,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亦有其脉络可循。我们可以透过前辈的研究了解小青故事在明清小说戏曲的承续上,表现出的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
将冯小青系列故事与《红楼梦》作比较,相对于《红楼梦》其它部分的研究其实属少数。民国时期,有学者留意于冯小青与林黛玉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开始进行较为统整的研究。诸如:玉诺《林黛玉与冯小青》将二者的形象作了比较性的探讨②。钱锺书《管锥编》提到二者先后为明清时期“佳人薄命”的代表,黛玉创作的成功,使小青之影响成为过去③。吕启祥《夙慧?早夭?福薄──林黛玉形象中的冯小青因子》以二者的内在质性为最主要的论点④。而近来学界最为完整
56
的研究,应为杜春耕《〈红楼梦〉对〈冯小青〉作品的直接继
⑤
。承》
在杜春耕这篇文章中,分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共同性”与“《红楼梦》与《小青传》作品群”二大部分。首先,杜春耕在”冯小青与林黛玉的共同性”中指出两人的相关性,包括《:情史》(《情天宝鉴》)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书名的相似、青黛二人气质调性、出身背景、分别有尼姑和尚预言、二人年岁相近、皆多才、二人之眼泪皆有所寄托、花魂焚稿、离恨天等相仿之处,还有二字的出现、绝粒、梨汁⑥、《牡丹亭》对二者的影响,皆和湘妃形象有所连结等。另一部分“《红楼梦》与《小青传》作品群”中则将小青系列作品—包括《疗妒羹》《、春波影》《、风流院》三个作品、与群——
《红楼梦》做文字上的检校,将存在其中有文字借鉴关系者,一一列举。两个部分共举七十多条直接或间接的例证,证明林《红楼梦》中有多处文字借鉴小青故事作品群,及冯小青、黛玉形象存在的关联性。这的确为研究青黛之间的关联性,作了具体有力的说明。杜春耕在本文中指出:曹雪芹捕捉到了小青身上许多超越时代的精髓,化出了一个全新形象的林黛玉,在写作时,从可能得到的若干种与冯小青有关的作品,借用一些词汇和局部构思,写出了自己的作品《风月宝鉴》。《红楼梦》的成杜春耕还指出,研究青黛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书过程与续作问题。
除了杜春耕以外,王人恩《双木起而二马废──试论林黛玉形象对冯小青的继承与超越》⑦一文,则为青黛比较的最新研究。他在研究冯小青的文本考证与人物真伪上花了相而在比较青黛二人的形象上,仍不脱当大的功夫,巨细靡遗。
以文字片段或情节的类似2处来作比较。就全文来说,青黛比较的篇幅较对小青的考证少的多。
若撇开文字或情节的类似,由文化的角度来审视青黛关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57
系,或许我们会发现,所谓”小青典型”人物,应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累积与纠结现象,这样的典型应是由整个中国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累积而成,这类人物自有其承续与发展上的意义。同时,这种人物是符合各朝代社会大众对女性的普遍性期待心理,加以文人的渲染、
寄托,所共同成就的。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土壤中,曹雪芹所创造出来的黛玉形象,甚至其他角色必然会或多或少受此流风染。这乃是文化共同走向所致,若单就
“文字借鉴”“、角色沿袭”“、构思化用”的角度来看,或许不免抹煞了作者的原创性,或者忽略了整个中国文化中女性所敷衍的形象所代表的内在意义部分。
因此,本文试图将冯小青所代表的人物典型,就其生命中所展现的情爱纠葛,论述何谓文化累积而成的小青典型;
二
并依循此脉络来检视林黛玉身上的小青气味,看林黛玉究竟零承袭了哪一部分的冯小青元素,同时又在情爱的世界中,开零八展出什么新的形象。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看出曹雪芹从传统年女性文化中融合幻化出来的林黛玉形象,又是如何地扣紧所第有人的心绪,成为中国女性的新典型代表。
三辑
二、冯小青故事及其生命元素
自明朝末年以来,文人对于冯小青人物是真实存在否,其实有分歧的看法。但无论冯小青是真是伪,其所代表的女性形象,都是中国文化中极为扣人心弦的一环,有别于传统中国妇女形象,有别于社会大众对女性的期待。小青的夙慧多才、华年早夭,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归结,同时也影响着其后文人的创作。
(一)冯小青其人其事
冯小青,相传为明代万历年间女子,家住广陵,拥有绝世的美貌和与生俱来的才华聪慧。十岁时曾遇一老尼渡化:
58
“是儿早慧福薄……无令识字,可三十年活耳。”家人皆以为老尼痴妄。她的母亲是一个女塾师,因此小青从小获得良好的教育,妙解音律,社交场上“随变酬答,悉岀意表,人人唯恐失姬”“,风期异艳,绰约自好,其天性也”。年十六,嫁与冯生为妾。但冯生性嘈憨鲁莽,大妇又悍妒不容,时常加诸凌虐。大妇将小青徙往西湖孤山别业,她的生活更为清寂。后来,长相作伴抚慰的友人杨夫人随夫迁往他乡,小青时时担心大妇监视迫害,加以自身的弱症,内外煎熬,故幽愤凄怨而亡,其作品和画像尽为大妇所焚,只留九绝句、一古诗、一词而已。这个弥漫美丽与哀愁的故事,保留在詹詹外史的《情史》之中⑧,是目前可见最早的资料,尔后,又见于《虞初新志》卷一⑨,两者内容大同小异⑩。
虽然我们现在对于小青情事的真伪仍未有定论,但其形象却恰如幽谷中清清水潭边的水仙,自顾自的美丽,绽放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小青的美丽,是充满自觉与为己性的;小青的忧伤,是对自身价值的无限伤感,对自身遭遇之莫可奈何。综观其幽愤凄怨,大抵乃先天个性与外在环境的相乘作用使然,因而造就岀一个夙慧却早夭的凄婉形象,牵动后世许许多多人的心弦,甚至转而以各种形式,呈现岀不同的样貌。
晚明以来,文人游西湖必至小青遗迹,心有所感,许多晚
#\明和清代游记类小品!由此而发。另外,冯小青故事也铺衍成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戏曲小说的元素,甚而在旷世巨作、宛如天书般令人惊艳的《红楼梦》中,竟也能从林黛玉身上寻岀几分小青的气味。可见其影响之巨,概括多么庞大且多元的体系。
小青的人物典型,也是明清小说中女人典型的代表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子的压抑,自古而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往往深植人心。因此,当美丽多才的小青出现,其背后所隐藏的必然是红颜福薄、才命相妨的最终论调。
5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