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论调的形成是复杂的,女性典型背后所隐藏的意涵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文人的深自引述,甚至加以时代进步思潮
的诱发。小青,这个堪称明代艳女、情女、怨女之集大成者#\!,
也是在这样文化的思路上,成为一种典型,进而深深影响到许多文人所创作的女子形象。因此,在许多的后来创作中能寻岀小青气味,是可以预期的。诸如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其中直接引用小青名字、事迹,在两个女主角之间,更有许多
巧妙的连结&%
$
。史震林《西青散记》中的贺双卿,更与小青有类似的生平背景与故事情节)(
’。这样的例子,所在多有,因为
这是属于文化的共同创造与累积,文本的相互渗透。甚至,有人将小青形象与屈原形象作一连结,认为小青观影自怜与屈
原有密切的相关性,+
*
,更可以证明人物形象的相互掺杂。探究二
其深层意义,或许是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人物之间有几分零的神似与相关,某种女子典型被大量型塑书写,也是其来有零八自且无庸置疑的。这样的人物,乃是出于文化的累积,也唯有年经过这样的累积与融合幻化,才能广为大众所接受。
第小青的形象如此,林黛玉的形象更是这样。林黛玉所代三辑
表的,是整个中国文化女子型塑最臻炉火纯青之境界,这样的人物不但具有历来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更重要的,她具有另外一种发展性,也就是延续性。与其说小青为黛玉人物创造时的原型,毋宁说小青所赋予黛玉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归结,黛玉即是在这样文化的土壤中塑造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探讨小青这样一个典型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以及黛玉承袭此典型之后更深沉的自我创造,看她如何引领中国这样一个美丽的典型的另一高峰走向。
(二)冯小青人物典型发展
明清文人著作记小青故事者,有詹詹外史的《情史》、张
潮《虞初新志》、支如增《小青传》/.-、钱谦益《列朝诗集》210
、宋长白《柳亭诗话》543、周亮工《书影》876、徐釚《词苑丛谈》
;:9
60
等,另文人雅士作品中提到小青情事所在多有,则不赘述。发
#\!
《女才子书?小青》、展为明清文言小说,则有鸳湖烟水散人
&%)(
《绿窗女史?小青传》$、曾衍东《小豆棚?小青》’、墨浪子,+*《西湖佳话?梅屿恨迹》、陈树基《西湖拾遗?冯元元悲心抑/.-210
、吴门双修主人《春波影》等多种。戏曲部分,明代则郁》
54
有徐士俊《小青娘情死春波影》杂剧3、陈季方《情生文》杂87;:剧6、胡士奇《小青传》杂剧9、来集之《挑灯夜看牡丹亭》杂>=A@DC
、朱京藩《小青娘风流院》传奇?、吴炳《疗妒羹》传奇B;剧<
GFJI清代则有阙名《西湖雪》传奇E、顾元标《情梦侠》传奇H、郎MLPO玉甫《万花亭》传奇K、钱文伟《薄命花》传奇N、张道《梅花SR梦》传奇Q,藉由这么多的作品,可证小青故事流传甚广,确
有其流行与影响力。而透过几个主要的小说与戏曲的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小豆棚?小青》叙写小青死后和凡人王行,疗妒羹》写小青未死改嫁杨器为本之间再续一段未了情《
;风流院》写小青死后由风流院院主汤显祖牵妻,得到幸福《
综观线与舒生婚媾之事。除了这些部分,其余皆与本事无异。小青系列作品群,我们不难发现,小青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几乎大同小异,人物形象也和最早记录在《情史》一书中相差无几。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文人的渲染,小说戏曲的铺陈并未改变其人物基本调性,反而在一次一次的“小青典型”,使其更加深植人心。创作中,屡屡深化所谓
值得思考的是,小青的形象为什么不会因文人润饰而有所增减?恐怕是因为小青所代表的是一种人物典型的基础样版,这种样版是固定的,具基础性的,因此之后的文人创作,便会以此基础而“各自表述”,许多文人创作出来的人物不论男女都可以看到小青的分子。小青可以被归类为一种人物典型的中继。(其实,中国的人物典型不就正是在一种文化的氛围中逐渐成形完整吗?)小青继承了中国人物的某些特质,同时,也影响着未来的人物典型。作为这样的一个过渡类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61
型人物,小青本身的丰富性或许不是那么完整,但却对未来的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冯小青的生命元素
文化中的小青生命元素是极其强烈的,她所代表的乃是归结清代以前的一种妇女的典型,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物典型的“中继类型”。其所代表的典型,也对之后的一些小说人物创造,有深远影响。本段将藉由通过《情史》中小青故事的阅读,审辨存在于小青身上的生命元素,包含了
“弱症”、“才命相妨与夙慧早夭”“、影恋与自恋”“、宿命与抗衡”四个面向。
1、
弱症所谓的弱症,是一种先天的体质不足,加以后天环境或
二
各方面状况失调所引起的病症。这样的病症,常促使早夭的零现象。关于小青的早夭,我们可以经由几个主要的时间点来零八论:小青的母亲是一位女塾师,当然将小青教育成为一个才年女,甚至是
“游多名闺,遂得精涉诸技,妙解声律”,使得其第“悉岀意表,人人唯恐失姬”“,风姿异艳,绰约自好,其天性三辑
也”
,但在这样的教育之下,会成长岀怎样的人格?当母亲的栽培占据小青的童年生活,小青或许缺乏和同侪的相处经验。或许在社交场合上的”表演”是小青可以得心应手的,但私下与人的相处往来也就令其却步。加以因自身的早慧,而形成社交上的某一缺点,过于急切、过度追求完美。最后才会因害怕大妇会”密伺短长,借莫须有事鱼肉我”,故”深自敛戢”。
在小青十岁时遇一老尼,口授
《心经》,过目成诵,因而被老尼预言”是儿早慧,福薄,毋令识字,可三十年活”。面对此预言,小青小小的心中可能引起“自我应验效应”,认为预言恐或成真,产生预设心理,心理影响生理,乃视自己身体孱弱为理所当然。
62
而十六岁出嫁至十八岁过世之间,因面对大妇的妒恶无如之丈夫为一计可施,毫无反击能力,只得选择退让与承受。
#\!
愚夫,不能成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心子”,无法呵护自
己,本身却也无法跳脱传统姻缘架构,无法脱离这样的桎梏。移居山中的小青清虚寂寞,外有大妇咄咄逼人,内有自己对己身的怜惜悲悯与对己身遭遇的不平,不想对环境妥协,不能对环境妥协,心高气傲的小青面对种种迫害,一方面无法跳出自身的性格限制而有所突破,一方面又因本身的聪慧与才情驱使自己不与环境妥协,这都是引发悲剧的主因。
才命相妨与夙慧早夭2、
吕启祥《红楼梦寻味录》中指出,小青的聪慧,是一种与
&%$
才气”。明代许多才女故事中,其才生俱来的灵性,也就是”
气都属浑然天成。但因中国人素来“才命相妨”的观念,洋溢的才华与生命遭遇所交互而成的悲剧,导致”天妒红颜”结局成为理所当然。
“才、色”凌驾中国小说戏曲所关注的佳人形象,往往是
于所谓“传统妇德”之上,比起“风流多情”的才女,严守礼
)(
。冯小青如此,王翠翘亦教的女子有时反被认为是欠缺味道’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如此。“人美于玉,命薄于云”,才女何以摆脱不了早夭的命运?文人渲染,并投射自身怀才不遇之心事于早夭的才女之上,隐含己身的悲哀: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才女,即是不遇文人之化身;故事中的庸夫与妒妇,即是现实中所有不平等待遇的加害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桎梏,或许更是主因。平庸女子或许无视于传统思想的囚禁,但夙慧才女岂能甘心灵魂受此传统窒死。才色俱佳而勇于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佳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其成熟的自我意识主义,为彰显了自我价值,因此往往跳脱在传统妇德之外,自顾自的美丽。这样的信念,不是为别人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要的人生,为自己追求的爱情,即使遍体鳞伤,牺
63
牲生命,亦是义无反顾。
3、
影恋与自恋历来研究小青心理最为特岀的,即是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其中包含了小青事略、小青真伪考证、小青之影恋、小青之死与自觉程度、小青自我恋之病源论等多部分,同时还附上小青作品,堪称以小青心理为研究主体的最佳篇章。在文中根据《情史》所录小青情事,分析小青心理为影恋、自恋、高度自觉、同性恋之倾向、恋母情节、夸大狂等心理状态。读来条理分明,但有些论点却令人有太过之感,诸如将小青的自怜当成自恋,当成将自己视为恋人,将小青之死当成以身殉情,将杨夫人惜才爱才而使小青感佩当作同性恋与恋母,亦恐溢于实情。我们试着由
《情史?小青》中几个二
影恋与自恋较于明显的例子,重新来看这个问题:
零零八然病益不支,水粒俱绝,日饮梨汁一小盏许。亦明妆年冶服,拥襟敧坐。
第三辑
姬好与影语。或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池自照,对影絮絮如问答。婢辈窥之,则不复尔。但微见眉痕惨然,似有泣意。
(诗作)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其实不难发现,对于这类典型的女子,因本身宿慧聪敏,有高度自觉意识,对自我有高度认同,因此往往因才而多有心傲。但因环境所不得,多会产生类似怀才不遇之文人之感。不遇文人怜己,亦如才女自怜。不遇文人尚能有幸自放于山水之中,闺阁女子行动无法自由,更添晦涩。因此,自怜应是对自我情绪的出口与抚慰的手段。而小青的种种表现,或许也是
6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