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视非凡者在面对类似状况可能有的表现。所以,小青的自恋行为是一个表征,是种种前因后果所形成的最后形象,而非种种作为的根本原因。
宿命与抗衡4、
在面对命运的安排时,抗衡与服从其实同时出现在小青的行为展现上。试看《情史?小青》:
姬谢曰“:夫人休矣!妾幼梦手折一花,随风片片着水,命止此矣。夙业未了,又生他想,彼冥曹因缘簿,非吾如意珠,再辱奚为?徒供群口画描耳。”
妇命医来,仍遣婢捧药至。姬佯感谢,婢岀,掷药床头,叹曰“:吾即不愿生,亦当以净体皈依,作刘安鸡犬,岂汝一杯鸩能断送耶?”
小青一方面因为“夙业未了”拒绝杨夫人对她另择佳偶的劝助;另一方面,则展现高度自觉,要自己掌控生命节奏,不愿以受他人控制,即使面对死亡,也要由自己决定方式与长度。生命写下凄怨哀婉的诗篇,像杜丽娘一样,临死前留下“真容”,这些都是在面对命运时的服从与抗衡。而这两者,竟反而能在同一个生命中得到体现与平衡,或许,这是中国女子面对命运时特有的处理模式“,宿命”是为了安慰自己,而“觉醒”则是为了验证自我价值。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三、林黛玉对冯小青生命元素的继承
历来学界对林黛玉的讨论可谓多如过江之鲫。包含论其
#\
,所在多有。诗化的形象、原型的探讨、各种内在情感的分析!
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小青形象在黛玉身上的承续现象。当冯
65
小青已成为一种时代女性的典型,后人的文学创作,如《红楼梦》中有小青的影子,必是不足为奇了。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喜爱,其实毫不保留地展现在角色的创造中。其所极力塑造的,是一个拥有绝世美貌与天赋、秉性美好纯真的一个女孩子。在这样一个角色的身上,当然会被赋予所有文学中真实或者虚构的人物身上,令人激赏的特质。这些特质是共生在这个角色之中,冯小青的生命元素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本段将藉由上述提到的小青特质,检视黛玉所承袭的部分,同时,也探析黛玉这个角色因着这样的脉络,所开展出不同的生命气度。
(一)从冯小青到林黛玉──林黛玉承袭的几种小青身影
二
在杜春耕的研究中,其实已经掌握许多文本的证据,在零比较《红楼梦》与小青故事作品群后,得到相当多的验证。文零八字上的雷同与借用,证明
《红楼梦》确有借鉴小青故事作品年群之处。但在本段中,希望能展现的是一种文化典型上的承第续,证明黛玉形象承续的不只是文字上的借鉴,而是一种生三辑
命融合与展现。小青的生命元素包含了“弱症”“、才命相妨与夙慧早夭”“、影恋与自恋”“、宿命与抗衡”等,这样的元素也确实能在林黛玉身上找到脉络,并且曹雪芹将其发展到更深一层的境界。对于二人来说,小青的生命将会因这样的融合而得到永生,而黛玉也会重新幻化岀更深的生命价值与力道。
1、
弱症黛玉的弱症,同样也是由先天体质的虚弱、
心理因素加上后天环境的压迫所形成的。和小青一样,黛玉自小接受的亦是一种完善的教育,甚至不单是女子的“闺阁教育”,而是属于男子式的教育:
66
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
#\!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第三回)
这部分说明了黛玉所受的教育和传统女子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小青的母亲为一塾师,黛玉的父母又从小以男子教育教之;再加上其早慧、体弱的特质,其对自我的认定标准与思考模式,必定是有别于一般闺阁女子,同时也会衍生不同于平常女子的种种心理状态。加以自小缺乏同侪的两人,对于孤独的生活或许是熟悉的,几乎不需要友伴的。缺乏和人相处的经验和因对环境不安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使得两,一个“步步留心”:人一个“深自敛戢”
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第三回)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此外,我们又不得不注意两人的体弱或有其“自我应验”效“是儿早慧,福薄,毋令识字,可三十年应,当老尼预言小青
活”,和尚预言黛玉“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这样的预言,又怎不会让原本体弱的二人,对自己的命运与健康,产生理所当然体弱之感: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问“
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67
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岀家,我父母自是不从。
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第三回)身体的孱弱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敏感,二者乃是相形相生。黛玉时时眉头紧锁,似有心事,这正是生理心理交互影响的一种结果。美丽与哀愁两种形象恰如其分地交融于两人身上,更化岀一种娇弱多愁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
二
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零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零八胜三分。
年第(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三辑
(第三回)
至于外在环境,小青面对的是大妇的悍妒与毫不留情的加害,黛玉面对的则是整个贾府所构成的传统氛围,压力更甚于小青。黛玉进入贾府带着充满自卑的情绪,小小年纪,生活中面对的是无父无母寄人篱下,身世飘零无依的孤单;爱情里遭遇的是“金玉之盟”的威胁与贾宝玉处处留情的“类负心”。或许,贾宝玉在精神层面上是属于黛玉的,但终究无法跳岀封建的摆布和自我个性的限制,无法成为真正的“知心人”,宝黛爱情终究在命运的宰制之下不得善果。因此,环境与内心时时交相冲突,时时动情耗损,故弱症变本加厉:
68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三十二回)亏,恐致劳怯之病。
面对充满竞争的生存环境,无怪乎心高气傲的黛玉在坚持自己人格自尊之时,必须对环境与周遭的人事保持高度敏感与敌意,而其“耍小性儿”“、得理不饶人”,无非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作祟罢了。但身体的孱弱、环境的压迫、情绪的郁结、爱情的无疾而终,却也是使得黛玉走向绝路的必要因素。
才命相妨与夙慧早夭2、
承袭了传统一贯“才命相妨,红粉时乖”的观念与主题,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将这样的观念持续浸灌在林黛玉角色身上。所谓才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性份,无法强致,黛玉所拥有的就是一种天生的才华,属于少女的捷悟。书中最常被拿来相较的是宝钗与黛玉:宝钗博识,以学力胜;黛玉颖悟,以才气胜。宝钗的美是世俗的,黛玉的美则是飘逸“意态”,论其的。故当曹雪芹描写黛玉之美,往往是写其
“神韵”,从未就其钗裙服装、容貌、细部肢体描写,可见,黛玉拥有的是特岀于庸脂俗粉之美,岀尘的美丽与才华。但这样的美丽与颖悟,反而时时被其它人所遗忘、误解,甚至有意的贬抑:
(宝钗)品格方正,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份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第五回)
众人或谓黛玉不若宝钗之美,个性不与宝钗温柔体贴,甚至“爱耍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二十二回)。这种得理不饶人的个性,相较于宝钗的大度以及合乎传统体制的家庭妇女风范,黛玉便显得不见容于人,连身边最亲近的紫鹃都忍
情
爱的纠葛与脉络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6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情爱的纠葛与脉络 - 论冯小青与林黛玉的生命元素承续 - 郭宏瑜(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