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来。”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含义是( BC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来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 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BCD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C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第 26 页 共 68 页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D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BCD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AB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BCD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示,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 D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第 27 页 共 68 页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BD )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35、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B )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3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BD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3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BCD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8、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ACD ) 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 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3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BCD ) A、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C、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
D、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
40、关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 B、错误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并使之失败 C、认识反作用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1、人的认识过程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ABCD )
A、习惯与本能 B、动机与欲望 C、信念与信仰 D、直觉与灵感 42、“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ABC )
A、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B、事情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第 28 页 共 68 页
C、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D、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43、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 CD )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主体实际把握客体的过程 C、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 44、下列属于认识的主体的有( ACD )
A、调试机器的工人 B、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人
C、推测矿源的地质工作者 D、在地球上生存和活动的人类 45、“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错误在于认为( AB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具有主观随意性 C、真理的内容不具有客观性 D、它符合真理的本性 46、“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这是( A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承认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 D、随着历史的发展,正确的认识都要变成错的
47、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系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ABC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D、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4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BCD )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9、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BC )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5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C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51、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CD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52、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C )
第 29 页 共 68 页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53、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 C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5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5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CD )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 CD )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57、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BCD )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三、判断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F )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F )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 F )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T )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T ) 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T ) 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T ) 8、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F ) 9、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F ) 10、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F )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F ) 12、有用就是真理。( F )
1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F ) 14、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在对象。( F )
15、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T )
1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F ) 1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方针。( F ) 18、人们的实践活动只受真理尺度的制约,与价值尺度毫无关系。( F ) 19、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T )
20、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只在于继承,而非创新。( F ) 2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F)
第 30 页 共 6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原理机考题库(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