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6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6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6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7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7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5、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 )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第 11 页 共 68 页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76、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B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B)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7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C)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79、“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80、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C )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8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82、“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C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第 12 页 共 68 页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84、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85、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86、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87、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B )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88、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A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89、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9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第 13 页 共 68 页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合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结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放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B)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DB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第 14 页 共 68 页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道理有( CD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CD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认为(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 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货论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BD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第 15 页 共 6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原理机考题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