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第 6 页 共 68 页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 B)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D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 ( D )
A.辩证法 B.诡辩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 ( B )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 ( A )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C )
第 7 页 共 68 页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D )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 ( B )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 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 A ) 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2、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 C )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3、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 A )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 B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是 ( B )
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
第 8 页 共 68 页
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C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 ( A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 ( D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42、《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 D )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辩证法观点 43、成语“过犹不及”指的是 ( B )
A.要确定事物的质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要区别事物的两面性 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4、《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是一种 (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45、“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 D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C.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46、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B.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D.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47、下面哪些命题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A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D.心之官则思 4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4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第 9 页 共 68 页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5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5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D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55、“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6、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5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5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59、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 )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6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6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D)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第 10 页 共 68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原理机考题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