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引自诺思,第15页。
12 关于共有产权、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和排他性的私有产权等问题,请参看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德姆塞茨提出,产权有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三种基本类型。共有产权是指由社区或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其权利不排他。私有产权下社会承认所有者对其财产有排他的权利。共有产权由于不排他,故不能提供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资源的动力,而表现为对资源掠夺性地使用。本文作者认为,作为排他性的产权,它本身有两种形式,即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和排他性的私有产权。古代的产权制度由不排他发展到排他,是先发展到排他性公有产权,再发展到排他性私有产权的。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就已经使共同体有了有效利用资源的动力了。
13 见诺思,第16页。
14 见诺思,第192页。
15 见诺思,第6页。
16 同上。
17 见诺思,第6页。
18 同上。
19 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可参看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 关于这一问题,可参看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等文献。
21 本文作者认为,这二者可以称之为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经济分析。
22 引自诺思,第21页。
23 引自诺思,第22页。
24 引自诺思,第21页。
25 引自诺思,第22页。
26 引自诺思,第24页。
27 引自诺思,第25页。
28 引自诺思,第20页。
29 引自诺思,第24页。说任何国家都要服从统治者利益,而且统治者主要追求自身租金最大化,这太绝对了。
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31 同上。
32 引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与该文同样的内容亦见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两者译文略有出入。本文引自后者。
33 同上。
34 见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人民出版社出版。
35 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出版。
36 关于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作者本人另有一篇拙作《漫谈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对此有分析。
37 见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8 引自诺思,第68页。引文中说的“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就是指的生产力与生产的矛盾。只是这是用诺思的语言来表述的,而这种表述其实是对斯大林的一种批评。
39 引自诺思,第68页。
40 引自诺思,第68页。
41 引自诺思,第68页。
42 引自诺思,第68页。
43 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技术、产权的关系,这里要说明一
下。生产力不能说等同于技术,是斯大林的生产力观把二者错误地等同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就所有制或产权,作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和斯大林共同的看法。
44 引自诺思,第66页。
45 引自诺思,第63页。
46 引自诺思,第17页。
47 同上。
48 同上。
49 同上。
50 诺思不提生产关系而提“政治和经济组织”,是把上层建筑问题也包括进来了,另外,在本文作者看来,生产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所有制或产权。
51 见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对比分析与产权史观初探——诺思《经济史中(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