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的不也是同一个原理吗?但是,增加资本存量以实现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是需要条件的,正如诺思所说“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0产权是使个人或共同体能享有自身投入的回报之最重要的保障,能够享受回报就有激励和动力;而不能享有其投入的回报,任何个人或共同体就都没有动力去进行任何投资,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是由人是经济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这一点既是最普通的常识,也是最朴素的真理,它还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原理。
但是,要顺利地追加存量以增加流量从而实现对效用和福利最大化的追求,还必须克服两个约束:一个是人口增加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对实现最大化的约束;另一个是追加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对实现最大化的约束。
关于第一个约束,诺思称之为“人口压力”,即人口对资源形成的压力,他说:“人口压力似乎在历史上是现实存在的,而且人口压力常常导致技术、社会或其他方面的变化”。11应该指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产权制度由共有产权到排他性的公有产权的转化,而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又会发展为排他性的私有产权。12这一转化提供了更有效更节约地利用资源的动力,再配之以由产权激励所带来的技术的进步,才能不断地克服着人口压力,从而化解着第一个约束。
关于追加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其理论前提是,在讲到收益递减时是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的。在产业革命以前,技术进步是缓慢的,它不可能更有效地化解边际收益的递减。只有到了产业革命的时代,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基础知识存量扩张”13,从而“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联姻”14,才最终克服了边际收益递减对实现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约束。
但是,即使克服了上述两个约束,最大化定理也不会自动实现,在明确了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并克服了上述两个约束后,如果把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看作一个经济模型,则这个模型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排除了外部性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基本特征就是,“提高私人收益使之尽可能接近社会收益。”15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提供充分的刺激来实现经济增长。”16而一定的激励机制是产生于一定的产权的。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激励的产权就是“‘有效率’的产权。”17这就是达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人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件就是产权的保障。因此诺思才说“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8
(三)何种产权模式是“有效率的产权”
关于最大化定理得以实现的产权保障,即有效率的产权,诺思只
是提出了但未展开。本文作者想尝试地对此作一补充,这就是回答有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和这些特点的形成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趋势的问题。诺思曾说过,这样的产权模式在历史上并不常见,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又决定了它会以一种内在要求的趋势的形式顽强地表现自己。至于这种内在的要求如何变成现实的机理,两种史观是有不同认识的。这又成了我们“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话题。关于有效率的产权的“特点”和“趋势”,可以简述如下:
①为了发挥产权的激励作用,产权必须具有排他性。而且它要沿着日臻完善的排他性的产权的方向发展。对于物质资本的排他性产权,有排他性的公有产权和排他性的私有产权两种类型。前者对人的共同体有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并不直接到达个人。要达到个人既要有一些中介制度来转化,而且会有时滞。后者的激励作用则可直接到达个人。经济人本来就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激励只有最终落实到个人,才能唤起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两者中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因此,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由不排他的共有产权到排他的公有产权,再到排他性的私有产权。不慎重地对待私有产权是要付出历史代价的。19
②产权的客体还包括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也要建立排他性的产权。这一排他性的产权只应属于身体的主人自己。由于人力资源与人的本体是合二而一的,故建立人力资源的排他性产权问题,实际上就
是人的解放的问题。在古代和中世纪,劳动者的人身曾被别人占有或不完全占有,而当时人力资源又是一项最主要的经济投入资源,所以,人的解放就与实现经济增长两者紧密联系而不可分了。因此,无论是劳动者联合起来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或其他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人物为劳动者的解放而努力,只要他还能慎重地、理智地对待私有产权和人类的知识成果,都是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的。这就是说,无论物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源的所有者,都应该受到充分的激励,并使两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合理的调节,才能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需要越来越高程度的科学技术的武装,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投资包括财力上和物力上的,这不一定出自员工本人。但学习却需要大量的和高智力的付出,这只能是员工自己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单纯的人力资源逐渐转化为人力资本。由于智力的形成主要靠员工自身的努力,所以他理应成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所有者,并要求有权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和管理。这就是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问题。20
④对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追求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这就要求为其提供强大的激励。这种激励大体上可分为收入激励与产权激励两种形式,后者就要求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这是一种更为长久和有保障而且在一定时期具有垄断性、因而又是数额更大的收入激励,其激励作用更为显著。这一制度扩大了产权的领域与形
式,代表着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创新。
⑤经济的发展既要求资源的排他性所有,也要求资源的多种形式的聚合,这在大生产出现后表现得更为明显。“聚合”并非只有纯粹的公有化一条途径,而且它直接破坏激励机制,故除非赋予其特定的政治或道义的诉求,它并非理想形式。因此,应该力争在不排除某种形式的个人产权的条件下,实行公有产权与个人产权的某种组合和对接。这就是产权的权利分离理论发挥作用的领域。产业革命以后的一部经济史,或许就是一部人类探索资源聚合与保持充分的激励机制相统一的历史。
上述本文作者对“有效率的产权”的特点及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的粗浅认识,是从经济人的“行为定理”引申出来的一个话题。它和“行为定理”是密不可分了的,并一起构成了诺思经济史观的理论起点。由于对“有效率的产权”的问题,诺思只是提出而并未论证,而它又是史观理论中的文中必有之义,才由作者来大胆地作了“补充”。
本文的这一节(即全文的“二”)是介绍诺思的这本书的,以上讲的大部分(即(二)与(三))都属于理论起点问题。但诺思这本书的重点无疑是结构理论。结构理论除了列出结构的要素外,他说过其研究重点是制度理论。它包括:1、激励个人集团的产权理论;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对比分析与产权史观初探——诺思《经济史中(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