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 groundwater pollution
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3.8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control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3.9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problems
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4
总则
4. 1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6章。 4. 2 评价基本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 3 工作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
4. 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4.4.3
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
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5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基本要求
5.1.1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5.1.2 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5.1.3 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5.2 识别方法 5.2.1 5.2.2 6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 1 划分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地下水环境(HJ_610-2011)(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