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嘉图学派为何会解体?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后,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以李嘉图为核心形成了李嘉图学派。站在李嘉图对立面的马尔萨斯181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挑起了一场理论上的论战,在马尔萨斯一方也聚集了一批反李嘉图学说的经济学家。
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也日益暴露,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过,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以马尔萨斯、贝利、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利用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而李嘉图学派的代表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力图对李嘉图学说进行宣传和解释。但是,他们在对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理论的解释过程中,由于同李嘉图一样不能解决两大难题,所以,不仅没能克服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矛盾,反而丢失了李嘉图理论中的科学与合理因素,这被马克思称为对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庸俗化,并表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第十章
1、 简评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评述西尼尔的价值理论。
西尼尔在萨伊之后主张把政治经济学改造为“纯经济学”。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两类: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应用政治经济学。认为理论政治经济学所依据的应当是少数几个一般性的命题,这些命题是观察或意识的结果,是人人熟知的,其结论由逻辑推论导出,具有普遍的真实性。经济学的方法应是抽象演绎法,从最一般的命题推理建立起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
西尼尔为纯经济学建立并提出了四个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尽可能多的财富。这是从人的经济本性引出的功利主义原则;(2)人口原则。他认为,限制世界上人数的,只是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或是各阶级中各个人对于在既有习惯下担心财富会不能满足需要的顾虑;(3)工业生产力不断地无限扩大的倾向。他认为,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增加;(4)农业报酬递减倾向。他认为,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所得到的报酬会按比例递减。
在上述四个基本命题中,第一个命题被他看做是意识的问题,是一切经济学推论过程中的基本假设,而其余三个命题则是观测的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命题的注解。
西尼尔对价值的论述是同对财富的说明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财富或价值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效用、稀少或供给有限、可以转让。在西尼尔那里,效用已是一种人对于物品的主观心理感受。所谓供给有限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具有稀缺性,他把供给有限和相对稀少性看做是价值的最主要条件。
西尼尔把价值看做物品交换的一种比例关系,他认为,确定这种关系取决于两方面原因:(1)这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2)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使某一种商品有效用,并使它的供给有定限的那些原因,称为商品价值的内在原因。使和它交换的那些商品有效用,并使其供给有定限的那些原因,称为商品价值的外在原因。财富或价值的生产有三种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供给受这三种生产要素或手段的制约。在这三种要素中,劳动是对劳动者安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对自己欲望的节制,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两种牺牲生产出来的。劳动者牺牲的报酬是工资,资本家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这二者构成生产成本,价值也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构成的。
西尼尔曾研究了独占(也即垄断)问题,是较早研究垄断的经济学家之一。西尼尔的价值理论最终归结为生产成本论和供求论。不过,他对商品效用做出了主观心理的解释,从而成为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