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课 题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洽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1年3月,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向县教育学会、县教育局申请立项。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增强了教研意识,提高了“课改”的积极性,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语文成绩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一、关于课题实验研究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背景
学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前,我们山区的小学生,95%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作文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小练笔的指导、训练较少,甚至缺失了,使多数学生掌握不了各个学段的表达知识、方法和技巧,缺乏基本的小写作的基础。其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忽视了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不能正确地把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抑制着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其三,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都是为作文教学而教学,把读与写的教学割裂开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习作上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
为全面提高我们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扭转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课文内容讲解,轻视学生言语发展和表达能力训练的现状与局面,有效地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困难,使语文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决定开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题实验与研究。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 (2)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言训练积累的现象。
(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写脱离。 (二)课题的界定 1、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2、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还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指出: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立足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毫无疑问,生活也是作文之源。这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过程就是在生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过程。
3、叶圣陶写作教学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实验的原则、方法
1、研究实验原则
(1)读写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活动性原则
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在具体的小练笔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在开展研究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全体发展。 2、研究实验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主,围绕《方案》中的操作程序,对三至五年级多个班进行实验与研究。)
(2)对比法 (3)调查研究法
(4)典型课例研究实验法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是“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练笔训练基本途径、方法和手段,如何
2
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等。使语文教师无论是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关注它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技巧,发展能力,并及时地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技巧、能力运用到语文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科学办法,总结出具有可行性、易操作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经验。一旦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课程改革理念。
2、实际价值:
(1)我们的课题实验,对学生而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学生不断取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和技巧;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能有效地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对教师而言,本课题实验,能进一步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真正起到农村中心小学“三中心”作用,引领全镇各小学“科研兴教,课题兴校”。 (六)实验研究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
3、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师生阅读、写作竞赛获奖荣誉。
5、《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课题研究“校本教材”。
二、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与基本做法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组织课题人员学习,制订计划、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展开课题申报和开题活动。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组织实验课题有关人员学习和讨论课题有关事项,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县级立项。
附: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机构
课题组长:林 立(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的策划统筹)
副 组 长:祝仕剑(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制定课题方案和组织实施) 林海年(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组织实施) 陆文兰(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制定课题方案) 课题顾问:陈东新 李发侃(怀集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课题实验主要成员: 姓名 高叶飞 邓欢辉 叶锦全 邓添文 邵蕊燕 梁梅芳 梁小丽 严丽英 莫欲江 莫义珠
性别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年龄 39 38 35 24 25 32 31 36 32 33 专业技术职称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3
职责、分工 课题计划、总结 课题教学反思、论文 资料采集、表册制订、记录员 班级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班级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班级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班级实验、研究、论文 班级实验、研究、论文 班级实验、研究、论文 论文收集、编辑、归档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不足之处。 4、调查了解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二)实施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5月)
主要工作:根据《实验方案》制定具体行时计划,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行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活动过程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各类表册、相关学习资料、阶段性实验报告、总结、论文)。 1、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 2、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在阅读教学前,要明确教学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关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从阅读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体会人物品质,接受熏陶,获得启迪;接着是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法,即是在学生体会了文章内容和情感思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阅读文章中发现其中某些表达上的语言规律,或者典型的句子特点、句式结构特征,典型的描写。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理解到这些表达形式上的特点、特征和妙用。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仿照文段中的写作小知识,写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附:课堂教学操作基本程序:
发掘练笔点 研读练笔点 学生练笔 交流、展示 评价反思、修改完善
(1)深入挖掘,掌握课堂练笔的教学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①意犹未尽时练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了小练笔,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了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创造,生成了无限的精彩。
②情到深处时练笔。老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让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触动,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入情入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学生一吐为快。
③发人深思处练笔。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时,老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了精神生命的源流。
④积极探究时练笔。课文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老师以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了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读写拓展训练点。
(2)读写结合,研读练笔。
老师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与文本逐步走向和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充分“利用”了文本,“挖掘”文本,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老师们安排了练笔,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①立足文本——迁移时仿写。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仿写。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老师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课题组成员就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典型课文进行了仿写,效果很好。
4
仿写方式 典型句式 构段方式 写作顺序 三上 《听听,秋的声音》 《富饶的西沙群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三下 《荷花》 《翠鸟》 四上 四下 五上 《松鼠》 《松鼠》 《珍珠鸟》 五下 《白杨》 《威尼斯的小艇》 《冬阳?童年?骆驼队》 《火烧云》 《麦哨》 《白鹅》 《桂林山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 《生命 生命》 《珍珠泉》 《颐和园》 《太阳》 《长城》 写作方法 《赵州桥》
A、句式仿写
《梅花魂》 《白杨》 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式,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荷花》中有这样一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对白荷花的描写,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白荷花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姿态。在教学时,梁慧顺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里的植物,然后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下来。
B、构段仿写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精彩句子,更要模仿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有习作的思路,掌握写作技巧。例如教学《白鹅》,有这样一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教学时,梁小丽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段转折关系结构仿写。通过对比描写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课间,操场上真热闹啊!”写一段话。
C、顺序仿写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写,有的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的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的,这些都可作为让学生模仿的对象。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邓添文老师教学中,在学生体会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美景后,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仿写。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田野》,有的学生写了《美丽的洽水》,学生仿写的文章相当精彩。
D、写法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从一年四季抓住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进行了描写,还大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在教学时特别重视这些写作方法的渗透,陈蕊婵老师在布置小练笔时也特意提醒学生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这样实践下来,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还真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拓展文本——空白处补写。
在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在教学中,老师抓住时机,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意图。文本中的“空白”存在的地方很多,我们抓住那些高度概括或者省略了的空白,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挖掘、填补。归纳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