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杨光斌主编 -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 3.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

4.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七)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现状

一)成就:

1.公民有序参与体系制度初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听证制度;c.信访制度) 2.公民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

3.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载体——民间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问题:

1.参与热情与参与冷漠并存,公民缺乏有效参与监督的主体意识。

2.参与监督的形式和渠道组织结构单一,公民需要有效的参与监督的表达机制。 3.公民有序参与监督的民主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公民参与权力的法律保护滞后,公民缺乏有效参与监督的法律权力保障机制。 九.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

政治发展学说的第一本著作:《传统社会的消失和中东的现代化》(勒纳) 政治发展学说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官僚与政治发展》(萨顿)、《政治发展与政治衰退》(亨廷顿)、《政治发展面面观》(派伊)、《政治发展理论》、《发展冲突的辩证法》(里格斯)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变迁中有意识的引导过程。”

2.派伊在《政治发展面面观》中总结的观点: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即政治发展决定经济发展; (2)政治发展是工业化国家的政治典范;

(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和运转的必要条件; (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制的发展;

(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政治参与; (7)政治发展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

(8)政治发展是获得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进程;

(9)政治发展是提高政治领袖和政治系统的动员能力和权力效应; (10)政治发展是社会多元化变革的一个方面。 3.我们认为:

(1)政治发展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 (2)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分化; (3)政治发展还体现为政治观念的变化; (4)政治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的内涵:(1)政府机构高度分化和功能专门化;(2)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3)政府通过理性和世俗的程序制定政策;(4)政治和行政决策能广泛包容社会意见,兼顾广泛的社会利益;(5)人民对于国家、领土和历史的认同;(6)政治的广泛参与;(7)以成就来分配职务而不是通过行政关系;(8)建立在世俗和非个人化之上的司法

第 11 页 共 11 页

体制、规范和技术。

2.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的目标:(1)政治结构的分化;(2)政治子系统的自主性;(3)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一)政治改革: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 1.政治改革的涵义

(1)改革的风险:①改革失败;②改革也可能会加速革命的到来;③技术的社会转型;④改革者准备不足导致失误;⑤现代社会的转型风险不但可能来自国内也可能来自国际。

(2)现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国家权力机关的机构和制度;②政党制度;③选举制度;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⑤政治活动的法律规范;⑥公民权利的扩大和保障制度。 2.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改革势力必须有效的控制国家的政权;(基本前提) (2)切合实际记得改革目标和改革方案; (3)要有实现改革目标的系统计划;

(4)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风险的不断积累。 3.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关系 (1)经济发展优先于政治发展;

(2)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离不开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 (3)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包含着政治现代化内容。 二)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决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2.政治革命的条件

(1)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不同); (2)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加重;

(3)统治阶级衰败和上层统治集团的危机造成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即“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4)大批知识分子在感情上和理论上疏远甚至抛弃旧政权。 3.政治革命的作用

(1)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革命是对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改变; (2)建立进步的、高度整合的社会制度;

(3)政治制度的日益复杂化。表现之一:政府的社会控制和政治控制更多地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表现之二:政府制度、政府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和专业化。 4.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

(1)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

任务:①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②如何建设一个稳定、公平、有活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以大众参与为基础,经得起检验的现代政治制度和一个高效、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任务)。

(2)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 1)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的标准:①政治系统的权威性;②政治系统功能齐备;③生活的有序。

政治稳定的内涵:①国家权力系统权威的有效性;②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③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生活和国家法律政策的有效性。 亨廷顿的“发展诱因论”:①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②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度;③政治 第 12 页 共 12 页 参与度/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不稳定度

2)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适度分化; 3)法律制度的相对健全; 4)社会自治的发展。

(3)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现代化;②政治现代化;③行政专业化、行政与政治的适当划分;④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⑤政治和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 (三)政治民主——政治变迁的思考

一)关于民主的理论

1.意大利精英主义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挑战 2.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 3.多元民主主义 4.卡尔·波普的“民主悖论” 5.我国的民主理论 二)我国的民主理论

1.民主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阶级统治; 2.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形态或国家形式;

3.民主是一种有限的多数原则,要注意防止“多数人暴政”,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4.民主需要制度和程序的保证,保证民主的最重要的程序就是法律。 三)政治民主的相关基础

1.经济基础: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②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既体现了社会自治,又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

2.法制基础 3.社会自治基础 4.文化基础:现代政治文化 5.民主制度的真正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

四)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1.古代希腊的奴隶主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3.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民主和政治现代化是世界潮流; 2.民主建设是社会分化的需要;

3.民主化是政府完成职能转变所必需的; 4.基层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5.基层民主可以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基层政权行使的随意性;

6.基层民主建设可以有效地减轻或防止社会转型期发生的社会动荡,特别是防止动荡的长期化的最可选择的方式。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坚持“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内容“四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3.“五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4.三个重点方向: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大力加强民主监督

第 13 页 共 13 页

附:《政治学》考试供参考的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题目如下:

1.试析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键词:意识形态 经济增长) 2.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关键词: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3.试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关键词:中国 多党合作)

4.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关键词:我国 政治体制改革) 5.结合政治发展理论试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关键词:政治发展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6.试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关键词:我国 政治体制 党政关系) 7.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用政治参与理论分析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关键词:我国 政治参与 “群体性”事件) 9.试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关键词:我国 民主政治 制度创新) 10.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谈谈如何健全我国政治监督制度。(关键词:政治监督) 12.试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关键词:社会转型 国家职能 社会公正)

13.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关键词:西方国家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14.试述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关键词:西方国家 代议制 民主)

15.试论利益集团的特点及活动方式。(关键词:利益集团) 16.结合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过程,说明利益集团的作用。(关键词:利益集团)

17.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关键词:民主 自由)

1.试析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材:P100-P105)

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变革方式决定着其基本经济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同经济增长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具有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的特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存在从一开始就与经济增长相逆的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与现实相比具有强烈的滞后性,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会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之后,最终成为集体行

第 14 页 共 14 页

动的束缚,沦为保守力量。而且,现实社会内部存在着愈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它们之间的意识形态或相容或相斥,这会通过影响团体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经济增长。再者,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会束缚民间社会发展,扼杀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限制经济增长。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意识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变革,但这两种变革并不同步进行,从而带来了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压制创新;②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③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④助长“搭便车”现象(即在集体行动或他人行动中存在的个人借机占便宜的投机行为)的增加。

(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主要方式,它可以分为自上而下而变革、自下而上的变革、上下互动变革和中心-边缘方式变革。自下而上的变革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自下而上的变革如果成功则会推动经济增长继续进行,如果失败则会破坏经济增长;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只要社会存在不出现重大变动,上下互动变革能适应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意识形态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契合;中心-边缘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变革方式,一个僵化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处于控制边缘的地区由于其本身意识形态变革得及时而会促进经济增长。

2.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间虽具异质性,但也有一致性。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决策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定。追求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时甚至会成为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异质性。但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完全分离的做法,很难解释清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也有一致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其群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表明,意识形态与利益密切相关。就拿美国来说,冷战时期,反对共产主义则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杜鲁门当时甚至认为如果推行反共政策不力,就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推广本国的意识形态也是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这一点,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实践中仍然能够找到印证:冷战后,推进民主和人权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之一,人权利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目标。

意识形态影响决策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定。人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不可能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政治价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政治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必然要遵循着某种本民族、国家、政治集团所信奉的观念或意识形态。这就使得意识形态有时候在国际竞争和冲突中对一个国家作出敌友选择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冷战时期,受“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决策层将共产主义看成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因素,于是,“反共”成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而冷战后,“反共主义”的影响就大为减弱,“反共”已不是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为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或“一超”地位。

意识形态是推行国家外交政策、实现基本国家利益的手段。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统一国内各种力量的思想、争取公众支持的旗帜;维系与盟国关系的纽带;打压对手的武器;争取中间力量同情的手段。这在美国外交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冷战后,美国极力推行“民主外交”、“人权外交”,将民主、人权作为推行外交政策工具。在其它国家的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

3.试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全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载体是中国人民

第 15 页 共 15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杨光斌主编 -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3)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杨光斌主编 -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563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