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认为人在向善生存中必须追究当事人(罪人、修身者、追求者)的主体性。康德还认为,恩典概念忽略了当事人的主体性。

其实,仔细分析原罪论的罪人概念,我们注意到,罪人在向善生存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简单地被取消。路德认为,罪人向善的起点是在信心中把善恶判断权交给上帝,而人之所以能够交出判断权乃是因为人在恩典中认识到自己的罪性(败坏本性),依靠自己无法向善。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他忏悔自己的罪性,并交出最终的善恶判断权,同时,他是作为罪人而成为基督徒的,因而仍然保持自己的人性。也就是说,他仍然是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判断并选择。因此,他在生活中又不可能没有判断权。于是,基督徒的生活出现了两个判断权:上帝的判断权和罪人的判断权。前者是罪人在信心中交出的判断权,后者是罪人作为人所拥有的判断权。交出了判断权,罪人因此走出了儒家功夫论的困境;拥有判断权,罪人只能在判断选择中生存。

基督徒生活在这两种判断权之间的张力之中。我们指出,判断是选择的前提,因而是生存的某一动作的出发点。两种判断权意味着人在生存中存在着两个生存出发点。基督徒的灵修便是在这个两个生存出发点的张力之中进行的。从基督徒的主观愿望来看,他希望完全顺服上帝的主权,彻底交出判断权,一切由上帝做主,从上帝旨意出发,这是他的生存向善的唯一保障。但是,什么是上帝的旨意?他需要祷告(独自地或群体地),需要咨询(可信任的教会领袖或教友),需要印证(周围环境的预备)等等。但是,归根到底,他必须自己作出判断。也就是说,上帝旨意是在人的判断形式中给出的。离开人的判断形式,上帝旨意就无法表达。考虑到两种判断权之间的张力,对于基督徒来说,每作一次判断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所给出的判断表达了自己的旨意还是上帝的旨意?基督徒在敬拜上帝的心态中不可能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上帝旨意(否则就把自己和上帝等同起来),但是,在信心中,由于交出了判断权,因而不可能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上帝旨意。因此,究竟什么是上帝的旨意这个问题,基督徒是在他的整个生命中持续不断地要回答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生存向善这一生存事实出发,分析了柏拉图的至善观念和孟子的性善论,发现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视角盲点,这就是,追求者/修身者和善恶判断者合二为一,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现成善观念当作生存出发点。这样,人

在确定了自己作为善恶判断者的绝对地位的同时,取消了自己的追求者/修身者身份。这两种身份在人的生存中是不可兼得的。基督教的原罪论称此为“死在罪中”的生存状态。摆脱这一生存状态,需要从这一视角盲点中走出来。逻辑上,确保追求者/修身者身份的唯一途径是交出善恶判断权。原罪论认为,判断权只能在信心中交出。然而,在信心中交出判断权导致了基督徒的生存中出现双重判断权,并内在地形成张力。基督徒在这个张力中追求真理,修身成圣。这是一个不断消除视角盲点的过程。因此,原罪论所引导的生存十分值得我们重视。

注释:

[1] Edith Hamilton,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the Meno, 77-78B.中文系笔者所译。

[2] Edith Hamilton,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the Meno, 77B.

[3] 参看[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七卷第二十章,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4] 这个推论是在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说法中给出的。但是,由于道家对人性问题并不关心,所以这个推论的纯道家形式并没有出现。

[5] 参阅《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如果顺着孟子的思路,即从生存的自然倾向角度来谈论善恶,那么,人的最原始欲望表现为一些自私的个人欲望;从社会道德规范出发,这些欲望被评判为恶。如果原始欲望是恶的,那么,按照恶者生恶的逻辑,人性是恶的。性恶论继承了性善论的生存关注,即寻找善的起源,提出了“圣人伪善说”(即圣人用善来纠正并规范百姓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十分混乱,无法说明善的来源。

[6] 宋明理学对功夫论这一困境的体会相当深入。可惜的是,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中,宋儒未能深化这一体会。这个口号等于把功夫论中的善恶辨认问题简约为行动问题,并在“知行先后”争论中完全掩盖了善恶辨认问题。于是,当人们把“人欲”当作“天理”而拒斥“天理”时,并不会认为自己其实是在固执“人欲”拒斥“天理”。

[7] 奥古斯丁顺着《新约》的恩典思路,反驳贝拉基关于性善的观点,对人的原罪进行了论证。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追踪了自己的原罪。他谈到,人一出生就有罪。比如,他观察到,婴儿哭着要母乳。这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对于婴儿来说,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不需要经验养成或他人教诲。因此,这种罪是与生俱来的。参见[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4)在线全文阅读。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608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