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豆品种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2.4.2光合速率及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光合作用的强弱受到大豆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气象条件以及肥水条件等。本试验在7月3日、7月30日测定了6个大豆品种的光合速率及相关性状,结果见表10。
表10不同品种7月3日、7月30日的光合速率及相关性状和产量
品种 Hs93-4118 Hs97-4534 Kottman 铁丰31号 铁丰27号 铁丰29号
产量kg/hm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 21.1 21.93 22.05 23.6 22.83 24.92
0.95 1.11 1.21 1.21 1.1 1.4
8.81 9.62 9.38 11.69 10.69 12.79
16.38 16.83 19.87 17.73 21.1 17.93
0.08 0.08 0.08 0.09 0.1 0.1
2.94 3.29 3.56 3.43 3.54 3.4
2287.7 1854.2 2531.5 2512.8 2496.9 2369.3
7月3日
7月30日
2对表13中的数据进行光合速率及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将结果列于表11-12(略):
从表11-12可以看出:7月3日和7月30日时测定的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但7月3日的相关系数较小,7月30日的显著增大。结荚期(7月30日)的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比7月3日大,可见结荚期的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高对产量有更大贡献,即生殖生长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形成。
2.5伤流量及伤流液中氨基酸、硝态氮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伤流量是衡量根系活力的指标,伤流量越大,则根系活力越强;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越高,植株对硝态氮吸收、利用能力越强。根伤流液中的氨基酸、硝态氮浓度变化可以认为是根内无机氮吸收、同化(与碳水化合物供应有关)及地上与地下氮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有可能反映不同氮水平条件下植株整体的代谢适应性。在供氮水平低时,植物能把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根部,从而提高了根部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促进了硝态氮向氨基酸的转化,也提高了根冠比、增加根部的长度和密度以适应氮缺乏环境。因而氨基酸与硝态氮比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根部活性的高低和植株对硝态氮吸收、利用能力。陈范骏等(1999)认为,玉米苗期伤流液中氨基酸与硝态氮的比值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且在低氮条件下与田间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因而有可能作为氮高效筛选的早期指标之一[23]。本试验将对伤流量及伤流液中氨基酸、硝态氮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1伤流液中氨基酸和硝态氮的含量
在8月19日取得8个大豆品种根系的伤流液,测量伤流量。同时测定其中氨基酸和硝态氮的光度值(OD值)并计算其含量,将结果列于下表13:
12
沈阳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表13 各品种伤流液中氨基酸和硝态氮光度值及其含量 品种 Hs93-4118 Hs97-4534 Kottman OhioFG1 铁丰31号 铁丰27号 铁丰29号 沈农6号
氨基酸
平均OD值 含量mg/l 0.713 0.493 0.480 0.449 0.750 0.643 1.018 0.404
35.781 26.515 25.949 24.662 37.363 32.819 48.650 22.743
硝态氮
平均OD值 0.625 0.493 0.396 0.282 0.347 0.435 0.266 0.694
含量mg/l 17.386 11.757 7.642 2.759 5.510 9.305 2.087 20.328
2.5.2伤流量、氨基酸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将各品种伤流量、氨基酸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列于表14:
表14各品种伤流量、氨基酸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 品种 Hs93-4118 Hs97-4534 Kottman OhioFG1 铁丰31号 铁丰27号 铁丰29号 沈农6号
伤流量ml 氨基酸mg/l 硝态氮mg/l 产量kg/hm 2.5 2.4 3.35 2.75 6.4 3.75 2.75 3.35
35.781 26.515 25.949 24.662 37.363 32.819 48.650 22.743
17.386 11.757 7.642 2.759 5.510 9.305 2.087 20.328
2287.7 1854.2 2531.5 2512.8 2496.9 2369.3 2287.7 1854.2
2
对伤流量及伤流液中氨基酸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结果列于表15:
表15伤流量、氨基酸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 伤流量 氨基酸 硝态氮 产量
伤流量 1 0.167 -0.211 0.542
氨基酸 0.692 1 -0.417 0.517
硝态氮 0.616 0.304 1 -0.231
产量 0.166 0.190 0.582 1
由表15可以看出:伤流量、氨基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42、0.517,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三项指标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伤流量大、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高,对高产品种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13
不同大豆品种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2.6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大豆株型是指大豆植株在空间的分布态势,株型包括植株的高矮,分枝的多少、长短、角度,叶片的大小、形状、层次分布和调位性,叶柄的长短、角度等许多性状,又称农艺性状。良好的株型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进行气流交换,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各供试大豆品种部分农艺性状列于表16(略):
将表16中的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关联度分析,将关联系数结果列于表17(略): 由表17可以看出:荚重与产量关联系数最大,为0.487;其次是粒重,关联系数为0.438,而分枝数与产量关联系数最小,仅有0.184。从关联度也可以看出:荚重、粒重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有可能作为高产大豆品种选育的性状之一。
14
沈阳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3.1.1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在结荚鼓粒期达到最大,可见结荚鼓粒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此时进行这些生理性状的适宜调控对产量起的作用最大。也就是说,在结荚鼓粒期采取适宜的栽培耕作措施来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更有利于生育后期叶片的群体光合作用,对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1.2大豆根系的伤流量越大,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越高,则说明根系的吸收能力及其同化能力就越强,所以伤流量、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对高产品种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3.1.3荚重、粒重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可作为高产大豆品种选育的性状之一。适当增加主茎节数和株高,也有利于提高产量。
3.2结论
3.2.1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与产量在苗期相关不显著,随着生育进程推进,相关系数在各生育时期逐渐增大,在结荚期(8月8日)较大,鼓粒期(8月28日)最大,成熟期(9月19日)有所下降。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系数在鼓粒期为0.769,达到显著水平;生物产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0.787和0.871,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3.2.2叶绿素含量(SPAD)从6月26日到8月18日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逐渐增加,到结荚鼓粒期(8月18日)达到最大,为0.473。
3.2.3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在7月3日和7月30日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但结荚期(7月30日)的相关系数比开花期(7月3日)显著增大。
3.2.4伤流量、氨基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41、0.516,而硝态氮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三项指标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3.2.5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为:荚重>粒重>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结荚高度>茎重>分枝数。与产量关联系数:荚重为0.487,粒重为0.438。
15
不同大豆品种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常汝镇.第六届世界大豆研究会简况及主产国家大豆生产状况[J].大豆通报,2000,3:26-27. [2]刘忠堂,薛庆善.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大豆通报,2000,1:26-27. [3]满为群等.大豆超高产潜力的探讨[J].大豆科学,2001,20(2):94-97.
[4]苗以农.从大豆株型结构和生理生化特点看选育超高产品种的趋势[J].大豆科学,1997,16(4):
334-338.
[5]刘元之等.特异高产株型新品种“沈农4号”特征特性的研究[J].大豆通报,1998,2:19-20. [6]梁江等.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0,3:126-128. [7]田保明.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9,1:6-8. [8]李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4,3(3): 209-214.
[9]梁红等.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经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0,3:126-127.
[10]郝欣先等.山东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0,2:77-81. [11]杨庆凯等.大豆品种抗倒伏能力与产量、植株形态、茎解剖性状的相关分析[J].大豆科学,
1986,5(2):113-116.
[12]宋力平等.浅谈大豆理想株型育种[J].大豆通报,1994,4:15-16.
[13]董钻,张仁双.大豆特异高产株型材料创新的思路和实践[J].大豆通报,1993,1:11-12. [14]王金陵.东北地区大豆株型的演变[J].大豆通报,1996,5(1):5-7.
[15]杜维广等.大豆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J].作物学报,1982,8(2): 42-47. [16]林蔚刚等.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与光强垂直分布初步分析[J].大豆科学,1996,15:56-61. [17]贺观钦等.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1,8(2): 129-130.
[18]盖钧镒,赵团结.扁茎大豆的生物学特征[J].大豆科学,1999,16(2):113-117.
[19]彭玉华.大豆遗传多样性对产量改良的重要性及其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49-58. [20]田佩占等.改变普通大豆生物学特性提高大豆产量的研究Ⅰ----扁茎大豆的生物学特性[J].大
豆科学,1997,16(2):113-117.
[21]周勋波等.关于大豆理想株型的探讨[J].大豆通报,2002,5:4-5. [22]高井康雄等.植物营养与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110-118.
[23]陈范骏等.玉米自交系木质部伤流液中氮素形态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5):43-48.
[24]Hick D W et al. The Use of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for Soybean Genotype Identification[J].
Theor. Appl.Genet,1995,90:43-48.
[25]Lewers.K S et al.Effects of the Dt2 and Salleles on Agronomic Traits of F1 Gyrid Soybean[J].Crop
Sci,1998,38:1137-1142.
[26]Pamela,D Adams and David B Wever. Brachytic Stem trait,Row Spacing and Population Effects on
Soybean Yield[J]. Crop.Sci, 1998,38:750-755.
1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士学位论文- 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