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性高是指,技术一旦发明出来,难以通过专利的保护将技术产生的收益完全内部化。它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革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是千千万万的农户家庭,并且这种类型的技术一旦发明出来,立即可以进行无成本的复制,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费用。另一个例子则是关于杂交玉米的23。1933年,美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为1亿98万英亩,1987年只种了7670万英亩,比1933年少了3300万英亩。但产量却增加三倍还多,1933年为24亿蒲式耳,1987年的产量达到了82亿2500万蒲式耳。杂交玉米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显然应该包括经济内部发生的所有收入,从玉米生产中释放出来的土地的用于其它产出的价值、养育家禽的成本下降和玉米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剩余。这些都是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基本经济因素。一般而言,这类技术一旦被研发出来,将立即进入农业技术的公共知识集合,并成为私人技术开发创新的基础。而由于这类技术较高的外部经济性,将导致开发此类技术的企业无法将收益内化,从而可能导致这类技术的市场供给接近于零。这也是政府对农业技术革新进行扶持、补贴的基本原因。

企业的经营过程可以描述为,技术创新→拥有专有技术→获得额外利润→专有技术扩散为部门共知技术→额外利润降为零→继续进行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部门共知技术集合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不断扩展的,是一个时间的增函数。

厂商为了获得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对技术研发进行投资。其技术效果

?是投资的确定性函数。则专有技术的研发可以表示为:x(t)?I(t)?g(s)x(t)。?是新开发的技术。其中,I(t)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所做的投资,x而g(s)x(t)是

24

一个持平投资函数,它表示为了维持现有的技术优势必须进行的投资。于是企业的即期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产品收益与技术投资的差值:

??R[x(t)]?I(t)

厂商的长期经营目标则是选择一个最优的技术投资策略,使由技术革新带来的额外收入最大化,这一优化目标函数可以写为:

?max?J?x???(t)?g(s)x(t)?exp(??t)? ??R[x(t)]?x0?? 73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其中,?为企业对利率的预期。经过简单的变分计算25,可以得到企业的

?(x)???g(s)。即,新开发技术带来的的边际收益等于企业技术投资策略:R进行技术开发的边际成本。式中边际成本被表示成新增技术的维护成本和利率的和的形式。与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家庭生产相比,非农产业的厂商通过独立的技术开发,更容易得到规模经济。同时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农业技术的经济外部性从总体上是高于非农产业的,因此可以认为,针对农业生产进行的技术开发与革新具有很高的垄断衰减系数gA?gI,即涉农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变为部门的共有技术。当然,这一点仅是在大数定律意义上成立。如果由市场竞争提供的包含技术创新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具有排他性,在市场利益的诱导下就会由厂商开发提供。但总的说来,由于农业技术一般开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并且投入资金规模大等特点,由企业的技术开发策略知,这将促使企业要求获得很高的预期收益,即市场中的企业将要求获得更高的边际

??收益RA(x)?RI(x),才愿意开发与农业有关的技术产品。即对农业技术的市场开发将停留在很高的边际收益水平上,这意味着由市场机制调节供给的农业技术开发活动将远远小于非农业技术的供给水平27。即xA?xI。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前所述,农业技术的革新构成了农业部门的公共技术知识增长的源泉28,由于竞争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农业技术供给,这暗示农业公共技术知识集合的扩展也将由于农业技术的市场开发缓慢而远远落后于非农业部门。由此将导致两部门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3.2.3农业科技投入日益依赖政府干预的趋势

从前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既是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结果,又是非农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使经济能够协调地增长,农业必须保持相应的增长水平。为此,农业中来自非农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就必须保持适当的增长率,其中科技投入的增长是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能够看到,对这种投入的供给,完全交由竞争性市场中的私人,是不可能达到最优供给水平的。并且由于公共知识集合的存在,这种偏差将不断得到累积,如果得不到纠正,在长期将最终破坏农业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与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的。这样,就自然会使人们意识到,要保证农业部门对技术投入的需求,以便使农业作为系统的基础部门能与整个系统协调的发展,那么,由一定的宏观调节机制来保证相应供给的增长,是客观需要的。

74

29

26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现代经济系统中农业部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具有的特征,是由农业在整个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整个系统运动趋势对农业的影响和要求决定的。农业部门对技术投入的高需求趋势,显然也是由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发展趋势方面的要求决定的。因此,有理由认为,农业对技术投入的高需求趋势,恰恰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迅速发展对农业技术投入高需求趋势的写照。可以说,在供给能力上,保证满足农业对技术科技投入的需求,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所需要的,也是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所需要的30。

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证产出的增长;另一个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其中包括农艺的提高、装备的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几个方面。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政府部门进行的农业研究投资,社会效益巨大。进行的农业研究回报率,即使把失败的因素考虑在内,仍超过了经济中投资的正常回报率31。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于农业技术一般具有经济外部性强的特点,即收益难以由开发者独享,因此,由竞争性市场供给会低于农业生产的正常需求。在市场调节失效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农业科技投入的要求,就需要某种干涉力量的存在,并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干涉就是介入市场的政府干预。

如果在提供农业技术开发供给方面,政府仍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里追求利润的私人机构。那么,根据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理论,政府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一般体现在,向这些机构提供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上。对于财政补贴,一般可以分为一次性补贴和比例性补贴两种情况。当政府对研究项目采用一次性

~,则企业农财政补贴,支持私人机构开发农业技术时,可以设一次性补贴为g~,此时企业的利润?(t)?I(t)?g(s)x(t)?g业技术研发的投资函数可以写为:x~。 函数为:??R[x(t)]?I(t)?g一次性补贴后的企业目标函数这可以写为: maxJ?x?~?exp(??t)??(t)?g(s)x(t)?g??R[x(t)]?x

?0通过计算企业经营的一阶优化条件,可以立即得到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依时间选择投资的策略函数:

?(x)???g(s)R

我们发现对研究项目的一次性补贴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研发策略,即,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增加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而是在长期增加了技术研

发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可以说,政府对企业农业技术开发的一次性补助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企业的技术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虽然它节约了企业的开发成本,但却没有有效的增加农业技术的市场供给32。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政府补贴没有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形成约束。如果政府对农业技术研究项目财政支持改为比例性补贴时,则企业的农业技术研发的投资函数可以写为:

?(t)?(1?p)I(t)?g(s)x(t)x,即:

?(t)?g(t)x(t)??1/(1?p)?I(t)??x 75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其中,p为政府的财政比例补贴率。此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R[x(t)]?I(t)

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函数为: ?max?J?x???0???1?[x(t)?g(s)x(t)]?exp(??t)??R[x(t)]?1?p???

政府对农业技术研究项目财政支持为比例性补贴时,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依

?时间选择投资的策略函数为:R(x)?[??g(s)]?1/(1?p)?

此时企业要求的技术边际收益由于比例补贴的存在降低了。这意味着由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存在,企业将计划开发相对更多的技术,并且技术开发的供给量,随政府补贴率的提高而增加。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补贴直接扭曲技术开发相对价格的方式,可以促进市场组织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供给规模,并且达到政府计划的最优水平。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政府具有充分的信息。政府完全了解各种农业技术的社会价值含量,以及为开发技术所需的成本规模;并且当存在预算约束时,政府能够正确的确定技术支持的优先序。最后政府还能够有能力鉴别开发出的技术是否合乎要求以确保政府开支的有效。显然,一般来说,这是难以满足的。这将诱致政府支持行为出现短期化的倾向33。即政府更倾向于那些投入少、见效快、并且目标明确容易得到确定评价的项目。而事实上,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农业技术开发,由其生产特征决定,一般农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都具有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稀缺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相当于花费了一代人的努力,随着杂交稻系的大面积推广,其社会回报率一直很高,比现在的正常回报率要高出很多倍。因此可以说,有重大价值的农业技术科学研究成果通常需要几十年才见效。这一点从美国杂交玉米的推广过程中也可得出。因此“短期标准无法抓住农业研究过程的本质与经济含义。如果局限在短期之内,人们就会紧紧盯住农产品供给的高度无弹性。而从长期观点来看,时期一长,供给就变得有弹性,李嘉图的农业土地理论就失去了它的经济影响力。因为研究发现了可以提高地力的方法,这可以作为土地的替代品。结果是这些土地的供给在数量、质量和地点上都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从这可以看出土地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控制的34。”尤其是一个像我们这样大多数人口和劳动力仍然集中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机制上保证政府对农业技术前景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显然是更有意义的。

小结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既是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

76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产效率的必然结果,又是非农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使经济能够协调地增长,农业必须保持相应的增长水平。为此,农业中来自非农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就必须保持适当的增长率,其中科技投入的增长是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能够看到,对这种投入的供给,完全交由竞争性市场中的私人,是不可能达到最优供给水平的。并且由于公共知识集合的存在,这种偏差将不断得到累积,如果得不到纠正,在长期将最终破坏农业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与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现代经济系统中农业部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具有的特征,是由农业在整个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整个系统运动趋势对农业的影响和要求决定的。农业部门对技术投入的高需求趋势,显然也是由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发展趋势方面的要求决定的。在供给能力上,保证满足农业对技术科技投入的需求,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所需要的,也是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所需要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为了克服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在索洛模型以后,为了揭示技术进步的来源,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阿罗、卢卡斯、罗默等人先后建立了与竞争均衡相容的基于外部经济性、技术溢出效应的“新增长理论”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以来与资本节约和劳动节约的精确含义。它的三种流行的定义分别出自希克斯(1932)、哈罗德(1942)和索洛(1969)。希克斯称一个技术创新是中性的(希克斯中性),如果对于一个给定的资本/劳动比率其边际产品的比率保持不变。希克斯中性生产函数可以写为Y=F(K,L,t)=T(t)F(K,L),其中,T(t)是一个技术状态指数,且T(t)≥0。哈罗德将一个创新定义为中性(哈罗德中性),如果对于以给定的资本/产出比率相对投入份额KF(K)/LF(L)保持不变。罗宾逊(1938)和宇泽(1961)证明这个定义意味着生产函数具有形式:Y=F[K,LA(t)]。其中A(t)是一个技术指数,且dA(t)/dt≥0。这种形式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因为它和劳动存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一样提高了产出。最后,索洛将一个创新定义为中性(索洛中性),如果对于以给定的劳动/产出比率相对投入份额LF(L)/ KF(K)保持不变。这一定义意味着生产函数具有形式:Y=F[KB(t),L],其中B(t)是一个技术指数,且dB(t)/dt≥0。这种形式的生产函数被称为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产量增加与资本存量增加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3 巴罗 萨拉伊马丁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证明。《经济增长》(中译本)p19-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19-21

4巴罗 萨拉伊马丁著《经济增长》 (中译本)p19-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郭华平(03)《技术进步与市场建设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博士论文第七章,中国人民大学。 6《德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生活保障出版社2000,9。P142—148. 7对于就业补偿需求的产生因素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投入的节约,或者说,以同样的投入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将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单位成本的降低将促使产品价格下降,如果产品本身是价格弹性高的商品,那么,价格的下降将扩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并因此会增加对产品生产的需求,从而会创造细新的就业机会,扩大对劳动的派生需求;其次,劳动力增进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这将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调整给劳动者予以补偿,这一补偿既是劳动力技能提高所产生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将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就业;再其次,通过技术进步的传导效应与扩散效应,将会引致更多新的产品开发和制造。由此产生的技术乘数效应将为社会积累更多财富,这就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第四,技术进步产生的成本下降和需求扩张使资本投资的可盈利性上升,受新产业技术进步投资支配的投资激增,而技术进步的扩散,在时间上以及部门间的不平衡,在技术进步产生的成本下降与随之而来的价格降低之间的偏离期间,技术进步的部门能够积累超额利润,在这些利润再投资的地方,创造了新的生产和新的工作

7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3)在线全文阅读。

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084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