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第三章 劳动力流动、部门就业结构转变与农业技术变革
前文的讨论表明,一个社会的需求结构是决定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将出现有规律的变化。正如恩格尔定律所表明的,市场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对非农产品的需求,则呈现出递增增长的趋势。在部门劳均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作为对需求结构变动的响应,农业劳动力将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这种部门间劳动力的定向转移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特征。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不仅取决于由需求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而且也取决于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结构。迄今为止的国际经验表明,在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增长过程中,农业的劳均产出和劳均资本存量都在增长。这既是经济系统整体稳定增长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是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必要前提。现代经济的增长促使农业必须保持在资本密集度较高的水平上,才能保农产品产量的稳步增长和劳动力的稳步转移。技术进步将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过程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流动、农业部门以及经济整体稳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本章,我们首先在两部门经济的总量模型中,引入一个劳动力增进型的不变技术进步率,探讨在两类产业技术进步率出现偏差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农业、非农业产业的影响;其次,我们将讨论农业技术变革的途径,在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农业产业的条件下,讨论农业生产函数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一个在竞争均衡框架内,农业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弱化的证明,以此说明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第一节. 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部门经济增长
在前文讨论中,我们曾假定两部门经济的技术进步率B/B为零。作为结果我们发现在两部门经济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在长期都是不变的,模型的这个性质明显是不真实的。在缺乏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递减的报酬将使得仅仅通过积累更多的人均资本而维持如此长久的经济增长成为不可能。尤其是农业,由于生产依赖于有限的土地,单纯的依靠人均资本的积累维持部门经济的增长,总会达到资本报酬递减的生产阶段。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索洛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 索洛在其50年代的研究中,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因素变量。他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即使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资本的边际收益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技术进步可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随人均收入增加而递减的倾
63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向,使其永远保持在零或某一贴现值之上,保证人均资本积累过程在长期内不会停止下来1。 为了将技术进步引入模型中,像运用solow-swan 模型分析有关问题一样,我们假定,由此以下所进行的关于技术进步意义的讨论,在模型中都已包括了如下假设,经济增长的途径都是力求充分就业的,生产的组织过程都是在要使有效消费最大化这一行为原则下实现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对生产是非负弹性的。为方便讨论,我们假设技术进步采用了劳动增进的形式,即哈罗得意义上的中性技术进步2。即,我们假定技术进步以劳动力平均素质提高的形式出现。这一假设的一个额外收益是,因为对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证明只有劳动增进形式的技术进步是与稳态的存在相一致,也就是说从模型的处理角度看,选用劳动力增进型的技术进步,我们最终能够得到一个与长期中各种数量的不变增长率相一致的均衡。当然我们也可不必拘泥于稳态,使模型的各种增长率在长期中并不收敛于固定的数值。然而,这样一来,对于新古典模型,除了带来不必要的复杂运算以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洞见。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长期中人均增长率可以为正,并且没有趋势,这一经验现象意味着一个有用的理论将会预测到人均增长率在长期中趋于零,也就是说模型将会拥有稳态4。
3.1.1.两部门经济中的技术进步
为了构造与均衡相容的劳动力增进型技术进步,我们假设农业和非农业劳
xt??动力的劳动素质都以外生的速度x增长,如果记L[其中L?Le]为有效劳动投入,它以不变的速率x≥0增长。则农业、非农业生产函数方程(1.5)式和(1.6)式可以写为
Y1??K1(1??)?1??3
?1??L (3.1)
Y2?K2??1???1??L (3.2)
其中(3.1)式中的?为两部门技术水平的传导效率。 经过计算,非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方程为:
P?[?A(1??)1??m??1/?B?xt1??M??1]k??? (3.3)
??其中,k?K/L?K/Le为资本与有效劳动的比率。
?将(3.2)式代入(1.10)式得到存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部门资本积累方程:
???(n?x??)k? 式中,??BM/(??s??s) (3.4) kxtxt????这是因为dk/dt?d(K/Le)?K/Le?nk?xk。显然(3.4)式和(2.8)
1?????s??k式的劳动力流动方程一起构成了闭合的有外生技术进步的两部门经济系统。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解(2.8)式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存在外生技术进步时的两部门经济的稳态点。与前面的分析步骤一样,我们通过令(3.4)式和
64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0k(2.8)式中的?0,?来求得稳态的均衡点。
?b(1??)??b??0 (3.5) 1??????0s??k?(n?x??)k (3.6)
其中,??(1??)(??s??s)/(1??)(1??)(1?s)。经过计算,得:
????s?k?n?并且容易证明
x??????,??)(k11????/(1??)?,????/(1??)
(3.7)
就是系统全局收敛的均衡点。在均衡点人均有效资
??xt??k本,和最优劳动力比例将保持不变,由于ke?k,所以在均衡点经济系
统内的人均资本将以x>0的速度稳定的增长,而系统的资本总量K将以速度x+n
?增长。和前面的分析步骤一样,能够证明,在系统的稳态,人均有效项---y1(有
?效人均农业产出)、y2(有效人均非农业产出)以及有效劳动的农产品和非农
??产品消费量c1、c2都将与人均有效资本一样在经济的稳态保持不变,与此相对应的人均项以及系统的经济总量将以x、x+n的速度在经济的稳态增长。
3.1.2.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前文的分析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内人均变量获得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对两部门经济而言,当技术进步以对称的方式作用于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即两部门以相同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时,在需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的生产供给系统相对结构不变(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变),因此两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化,经济系统的增长是稳定、平衡的。由第一章的分析知,如果两部门劳动力的配置比率,在经济的初始时刻与稳定增长的最优值存在偏离,那么,系统将通过一次性的劳动力转移调整,使部门间的劳动力配置达到最优。这是两部门经济增长的一种平凡情况。显然,这种相同的技术进步所描述的仅是经济增长在部门经济之上的一个平均水平向均衡收敛的动态。在部门水平上,一般而言,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不相同,当技术进步不相同时,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率将发生变化,生产率变化将导致两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时间序列上发生变化。可以肯定,这将影响产业结构的布局,并且由此影响就业结构。下面我们讨论需求结构同时也发生转变,以及部门间技术进步率不一致(即,技术进步非对称作用于两部门生产率时)的情况,对劳动力部门间配置的影响。
当技术进步以非对称的方式作用于农业、非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以不同的外生技术进步率x、g增长时的情景。此时农业与非农业的生产函
?gt?1??xt1??Y1?eK1[(1??)L]Y2?eK2[?L]数可以写为:;。
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在部门间资本边际收益均等化的要求下,通过求
65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解两部门的利润函数,并令两部门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可以得到非农产品的相对价格:
??1xt1??gt??11??P?{e?K1[(1??)L]}/{e?K2[?L]} (3.8)
将(3.8)式与第一章相对价格的变化率方程(1.25)式相比较,我们发现在需求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即(1?s)(1??)/(??s??s)为常数时。( 3.8)式可以
~(x?z)t~P?ePP写为:,其中为 两部门技术进步率一致时的非农产品相对价格。 当农业技术进步率高于非农产业时,即x>g。从(3.8)式可以看到,农业产
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以高于非农产业的速度增长,在需求结构不存在变化的条件下,农产品相对价格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如果需求结构不变,我们可以将非农业产品看作是农业产品的等弹性互补性商品。伴随农产品消费的增长,居民也将同等比例扩大对非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将会直接扩大对非农产品的最终需求规模,这将带来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非农业就业人员收益增加。其直接结果是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伴随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农产品消费支出份额递减的事实,即如果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为了吸收由于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额外产出,产品价格可能低到如此程度以至农业的利润实际上下降了。显然,这将进一步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经济重心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非农产业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将迅速的扩大经济规模。在这一过程中非农产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的地位将得到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迅速走向高级化。这一切都是由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所推动开始的,同时,这一经济结构高级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是由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所保证的。如果没有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显然,非农产业的扩张将因生产要素的短缺而终止。
当农业技术进步率低于非农产业时,即x 66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三产业)。由于劳务行业的劳动需求对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不敏感,所以从总体上说,技术、资本在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大。 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市场对两部门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同时相应调整,?/Z?0Z。即农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同时出现下降趋势。根据第一章对非农产品相对价格变化的分析,需求结构的相应转变,将缓解或者解除非农 ?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趋势。在需求结构同向调整(Z/Z?0)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对农业以及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z?e1,如果需求结构的这种转变滞后于部门间生产率的变动,即z(x?g)t时。农业产品相对价格上涨的趋势得到了缓解,虽然农产品的最终需求增长趋缓,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受到了抑制,将促使快速发展的非农产业扩大对农业产品的中间需求,此时国民经济生产结构由于技术进步,开始从首先满足生存必须的粮食生产转向标准化、大批量的轻工业品生产。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的 继续发展带来更为有利的要素---价格比率。这将直接诱导农业生产者进行要素投入的调整,从长期的角度看,包括农业技术的选择5。 ?/z?e2,如果需求结构的这种转变超过部门间生产率的变动,即z时。 尽管非农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产业速度,但非农产业仍然无法满足居民 (x?g)t因收入增长而扩大的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由于非农产品供不应求,非农产品价格将出现上涨的趋势。此时非农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在边际收益的意义上,均高于农业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驶下,农业劳动力将加速脱离农业产业流向非农产业,伴随着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也将出现急剧的变动。 ?/z?e3,如果需求结构的这种转变等同于部门间生产率的变动,即z(x?g)t。 此时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化。两部门经济将各自以x、g的速度增长。因此,可以认为,此时生产结构转变基本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没有影响。局部的适应问题 (部门内的结构调整)被国民经济整体的稳定增长和就业机会的迅速扩张而掩盖了。 技术进步及其扩散推动了产品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就业结构也随之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从微观角度考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从效应机制上说,总体上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两种6。替代效应是指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技术和资本取代劳动,从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效应。补偿效应是指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对劳动的新需求,抵消了劳动减少的效应7。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减少劳动需求,补偿效应却增加劳动力的需求,而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则是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如果替代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就是负面的,就业状况就将恶化。而一般来说,相对于非农产业,技术、资本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大。这是因为,作为非农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务行业(即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其劳动需求对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不敏感。因此,即使在不考虑需求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技术进步将加快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而有目的的选择具有 6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