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补偿效应强的农业技术革新和开发,对于拥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考察,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如果劳动力市场僵化,不能及时灵活的作出反应,技术进步所导致的经济结构急剧变动必然会加剧部门间劳动力配置的非均衡。并且,这种非均衡会阻碍科学技术在农业部门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这是因为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将会降低劳动力的价格,使资本设备和科学技术的采用变得相对昂贵。如果劳动力市场能够灵活的进行调整,那么,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进程。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这一良性的循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这里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为了实现在特殊历史环境下选择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8,政府取消了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一切市场经济组织,强制剩余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结果造成农业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严重扭曲了要素价格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机器设备和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处于高成本状态,因而难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另一种倾向是,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严重,收入低而且不稳定。因此,在劳动力实行自由流动的国家里,农业劳动力的外流速度往往超过农业释放劳动力的速度,造成农业劳动力过于紧张。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因缺乏强大非农产业的有力支持,劳动力的超量外流损害了农业正常的发展9。由此可见,寻找一条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道路,既是实现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响应经济客观规律的应有之义。

3.1.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两部门经济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这种提高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有双重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从而增加向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这一过程又将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亦即,这一因素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对劳动力的转移有重大影响。

3.1.3.1.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效应与对非农产业发展的贡献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效应。依据农业劳动力与已就业的非农产业劳动力相对素质的不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非农产业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就业效应可以分为两种:1,替代效应,即新来的农业劳动力替代了原来的同等素质的非农业劳动力,从而可能降低后者的报酬水平,提高其失业的可能性;2,补偿效应,即由于农业转移劳动力特定的文化素质,导致非农产业内部生产结构的变动,并且引致与其互补的劳动需求增加,从而提高后者的报酬水平,增加其就业机会。通常对于一个既定的非农产业结构,产业内部可以容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68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互为补充,并形成一定的劳动力使用结构。因此,熟练劳动力,即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或素质较低者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并且由于,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其文化素质一般低于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10。而国内外许多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进入市场往往呈递进的方式,即缺乏技能的农业劳动力首先进入的是非技术性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又往往是非农产业已就业人员不愿意从事的职业或工种。实际运作过程通常是在低技能的外来工填补非技术工作岗位的同时或者之前,非农产业已就业人员已经递升至条件较优越的或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和工种。因而两者的就业冲突和摩擦并不是经常化的。因此可以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非农产业就业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小于补偿效应12。这种替代效应与补偿效应的同时作用,不仅不会降低非农产业的原有劳动力的个人收入,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并且事实上,由于这种就业岗位的替换是在地方性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也不会造成原来部门内部劳动力的失业13。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联系,被库兹涅茨具体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农业对非农产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他认为:“如果农业自身增长,它就提供了产品贡献,如果它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易,它就提供了市场贡献;如果它把资源转到其他部门,这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它就提供了要素贡献”。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也即是农业对非农产业的要素贡献。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产业部门,对非农产业发展的贡献甚至比农业资本的贡献还要大。一项研究表明15,日本在工业化开始后的1888-1900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67%,在1900-1920年,贡献为79%,1920-1940年,贡献为51%。战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农业劳动力对非农产业生产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补充了非农产业发展的劳动力不足,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世界银行1997年估计,结构变革的进程为中国过去18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劳动力部门转移可以解释16%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我国学者的研究16发现劳动力转移对1982~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0.23%;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种类繁多的服务行业的兴起,特别是各种社区服务业的兴起,使大量过去由自己承担的家庭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使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用支付一部分收入购买劳务或节省时间的家庭消费品来取得更多的闲暇消费时间,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三,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工吃苦耐劳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在职职工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间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降低了非农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这是因为,转移进入非农产业的农业劳动力,一般来说,只能进入非农产业的非正式部门,得不到正式部门就业人员的住房、子女教育、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因而,雇用农业劳动力对于企

69

17

14

11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业来说,无疑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对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中成本也相应降低,制定产品价格的余地也就增大了,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农民工进入非农产业,也促进了非农产业内部就业人员的流动性,这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健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本身对经济的增长就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1.3.2.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是一种部门间资源重新配置的现象。而且农业劳动力从农业流动到非农产业,也并非只是一种单向度的生产要素流动,这是因为,事实上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收益最大化行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它还主要是一种农户家庭决策的结果,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实际上是作为家庭内部资源配置的一个环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同时,还必然形成另一个对应的资源流动,即他们的工资收入作为一种货币流,会相应地回流到农业。所以,劳动力流动本身,创造的是一种双向的资源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的双向流动。一方面使农业中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农业资本要素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土地制度的变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

与劳动力流动相伴而来的,不只是资金的回流,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带回了提高的人力资本。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或流动,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和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从目标上并非全部以定居在目的地为导向20。可以说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和农业以及农村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促进了两部门信息交流,是非农产业向农业部门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的重要渠道。传统的农业小生产造成了信息闭塞、思想保守,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后,亲身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增长了创业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并且在工作中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掌握了必要的技能,这种“干中学”的扩散效应对农业的发展意义很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较快地解决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创造了劳动力参与生产要素新组合的能力和机会,为农业部门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从而有助于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8

第二节 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变革

在上一节,我们讨论了在需求结构转变的条件下,非对称的技术进步对两部门经济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下我们将从农业部门自身的角度,讨论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影响。

70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3.2.1.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的选择

在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市场经济中各种价格信号都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起着诱导作用。在农业生产投入的要素市场,要素价格反映了要素的需求程度,诱使农业生产的前向联系部门进行不断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会促使农业生产者采取迎合消费者需要的农业技术并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对这一观点的理论分析,速水佑次郎和拉坦建立的诱导革新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1。基于私人部门根据要素价格变化来进行发明和创新活动,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联系到农业私人部门,并且扩展到“直接利用在农业研究、农业技术的利用与推广和保证农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结构方面的公共部门投资,来消除以比较缺乏供给弹性为特征的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制约”,由此提出诱导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反映在要素市场价格上。通常,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要素稀缺程度与要素市场价格成正比。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控制生产成本最小,因此,会选择供给相对充裕的要素和节约较为昂贵的要素投入的农业技术来组合其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化对私人部门的诱导是显而易见的。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还探讨了提供农业技术的公共部门受到要素市场价格诱导的影响。在假设价格信号能够有效反映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农业生产者、公共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和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之间信息完全的条件下,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预见到农业生产者愿意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从而开发新的技术来满足需求,实现“用日益丰富的要素代替日益稀缺的要素”,以使生产达到最优。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有效的农业生产者组织、高度分散的农业研究体制、有效的奖励和管理制度,以及积极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在工业化社会中,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紧密相连。为节约相对稀缺的资源,农业生产部门所需的新技术开发研究并不能局限在农业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农业部门生产中投入的现代要素,在有利的市场条件下,其相对价格变化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从而诱导农用工业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革新与研究开发活动。与农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与开发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是重大的。

实际上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要素稀缺诱导农业技术革新与进步是一个动态呼应的过程。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要素稀缺程度会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程度不断变化,通常是解决了一个制约瓶颈,而又导致了一个新的瓶颈,这就推动持续的农业技术变革不断地朝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方向发展。农业部门内以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会引致农业生产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部门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促进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这是农业部门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来源。总之,相对要素价格对农业生产者以及供给农业生产所用投入品的现代工业部门的革新和生产活动方向有重大影响。

71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根据速水、拉坦的“要素需求诱导技术进步”理论,农业生产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化,控制生产成本最小,他必然会选择能够发挥其要素禀赋优势的技术组合进行生产。显然,对于农业生产中存在劳动力剩余的经济,在农业生产投入的要素市场中,供给相对充裕的要素是劳动力,而相对昂贵的要素投入则是非农业产出—资本。因此,农业生产者在生产中会选择相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组合;另一方面,作为技术产品的生产者—市场中的厂商、公共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和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依据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确立开发研制的目标。

随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随着非农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非农业部门专业化、劳动分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产生了规模收益效应,降低了机器设备的成本,这将引致更多资本流入农业产业。由前面的讨论知,资本流入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将直接导致非农部门就业人员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将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对于仍滞留在农业的生产者而言,收入差距信号将调整其对农业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预期,于是,农业生产者必然会依据变化的要素市场价格,产生重新配置生产组合的要求。与此同时,作为技术的供给者---市场中的厂商、公共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和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如果也预期到这一需求趋势,并提供了实现这一需求的可行技术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农业生产技术将随着生产要素价格比率演进的累积而进行变迁。

显然,农业部门增长、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变迁这一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是建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无扭曲的市场体系基础上的。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必要条件又恰恰是难以满足的。

3.2.2农业部门支付自身科技投入需求的能力将不断下降的趋势

当市场以专利制度鼓励技术创新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微观主体获得超额利润的来源,显然是通过技术研发制造有差别的产品。如果技术研发(R&D)由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承担,我们能够在产品差别竞争的框架内说明农业自主技术创新低下的原因。

如果假设市场产品的差别唯一由技术创新产生22。市场中微观主体的经营利润可以表示为厂商专有技术的函数:R?R(x)

其中,R为经营者利润;x为企业的独有技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外部性,专有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变成行业共知技术。衰减程度可以表示为技术外部性s的函数g(s),如果技术外部经济性高,则专有技术的衰减程度就高,即

gs?0。针对技术的专利保护而言,外部经济

7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2)在线全文阅读。

第三章 农业技术变革与部门就业结构的转变(AAA)(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084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