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2005年01月15日
(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快富裕农民的进程。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稻米、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等优势产业带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业,做好农产品检测工作。鼓励“三资”投资开发农业,推进溧阳现代农业示范园、金坛丘陵山区畜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举办好常州名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加大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力度。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让农民持股分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完善并落实“土地换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收益机制,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经营的市场化组织程度。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好农村各项政策,已经实行的扶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
减。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要求,编制和完善辖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常溧高速公路,尽早实现市到辖市互通高速的目标;开工建设241省道天目湖段,完成金宜线续建工程,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形成与过境高速公路相配套的道路网络。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增强文化内涵和特色风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重点中心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升机电、服装、食品、建筑安装等特色产业水平,壮大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山水经济、绿色经济,大力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二)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实施制造业升级三年行动纲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科技经费“三年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三倍增”,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大纳科晶圆、德州仪器、和美液晶、莫本通讯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扶持发展新科、远宇等骨干企业,加快构筑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龙头、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电子元器件为配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推进圣戈班、安德利等新材料项目的建设,放大涂料、稀土和新型纺织材料等产业优势,发展高性能基础材料、光电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大力发展新医药,抓好千红、方圆、四药等企业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三药”科技企业。
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机电产业。发挥戚机厂、戚研所的产品、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力争使我市成为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利用我市变压器、电线电缆、输变电控制设备的良好产业基础,推进常变与东芝的全面合作,努力形成我市输变电产业的新优势;依托常林集团的带动辐射,扩大对外合作,加快韩国现代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工程机械的产业特色;以常柴、常发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提升我市动力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发挥我市数控机床等基础优势,主动吸引外资、技术和品牌,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纺织服装、塑料包装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争取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达到80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只、中国驰名商标1只。与此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实现销售超百亿企业的新突破。
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坚持能快则快、有保有压、优化结构,继续加大有效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利用金融资本、海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开展资产资本运作,确保工业投入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实施98个超亿元项目,工业投入突破400亿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确保戚电厂燃气发电机组年内竣工,加快常州电厂一期工程、5万吨精密铜管、真空制盐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今年我国将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我们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日韩、欧美为重点,每月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常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责任感,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出国出访都要突出招商引资主题。全力以赴主攻外资大项目、新项目,充分利用我市电子信息、机电装备、车辆制造等产业优势,找准与国际大公司产业转移的结合点,着力引进辐射力强、产业链长的超亿美元项目;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抓好出口加工区的批办与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大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服务,在沟通中亲商、在服务中安商、在支持中富商,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促进增资扩股、以外引外。加快招商机制的创新,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健全报酬与业绩直接挂钩的招商激励机制,建立一支数量足、业务精的招商队伍。同时,继续发挥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的品牌效应,扩大对外交流,推进招商引资。
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和产业引导,进一步明确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常州高新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三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武进高新区要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工业、微电子等新兴产业,天宁开发区要积极培育高档纺织面料、服装和机电产业,钟楼开发区要加快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三大产业,戚墅堰开发区要加快形成轨道交通、汽车配件的产业优势,其他省级开发区也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园区的承载能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全年完成3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省级以上开发区投入和产出增幅都要达到50%以上。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倡导联合开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小
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推进“扎口收费、一站式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扩大一般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外贸业务咨询、代理服务、法律支持等中介机构,支持企业到境外参展和进行国际认证。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海关、国检溧阳办事处,申报武进办事处,推进“大通关”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空间。 (四)积极培育和扩大内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完善城市功能、扩大消费需求的内在要求,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抓住经济增长、消费升级、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消费需求潜力大的行业,积极培育汽车、住房、信息服务和非义务教育等消费热点。抓好凌家塘、长江塑化、江南机电、南田购物广场等市场改造和建设,进一步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布局合理调整,进一步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的服务水准,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消费集聚作用。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优势,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技术中介、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依托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优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5年常州市政府重点工作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