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而,当进一步思维的时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空和不空都是观待而成的分别妄念,实际上都不存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比较好的境界了,但对诸法的究竟本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内涵。

4、观察的结果 今生能吃喝玩乐,就没有什么别的需求了,像这种安于现状的人,就不需要去学这些理论,也不需要去观察空性。比如说,虽然微观世界当中速度测不准,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是测得准的,时钟所显示的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很精确的;虽然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的身体和房子是一体而无法割裂的,但在宏观世界当中,人和楼房却不可能是一体;虽然微观世界当中我们都是一体的量子场,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有你、我、他的分别??如果只想生活在宏观的虚幻世界当中,我们就不需要去观察,

这些执着,一直都认为我是存在的,众生也是

存在的,解脱、轮回,都是存在的,就不能超越这种观念,如果不超越这种观念,就叫做世间六道,就叫做轮回,而不是解脱;要超越六道轮回,至少要证悟人无我。这就需要去观察、去思维:虽然我看到了这么多东西,也认为它们是存在的,但仅仅我说了不算,我要回头去看看它们究竟是否存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知道,认为“我”存在的我执,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一步打破这种执着。一旦能放下对人我的执着,贪爱心、嗔恨心以及愚昧同时也可以被消灭,因为它们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这样断除烦恼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

益众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比如说,向缺衣少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布施他们一些东西,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抑或救死扶伤,通过自己的医术,为身患重疾的人解决病痛之苦,或者照顾没有陪护的病人等等,虽然也是利益众生,但这些事世间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愿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大乘佛教,是要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

什么呢?因为,如果生老病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话,虽然通过扶贫,可以暂时地解决一些生活

困难,却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哪怕我们将一个人一生的贫困问题都解决了,但他下一世还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吗?这是很有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你下一世还可以帮他吗?下一世他去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帮他呢?所以,佛教认为这些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要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只有具备了智慧,才可以帮助他众。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众,首先就要消灭我们的自私心。如果有自私心,又怎么去帮助他众呢?不可能!

会想方设法雁过拔毛,从款项当中克扣掉一些,揣进自己的腰包里;再比如说,有些人为了博取别人的赞叹,为了让大家奔走相告:“他真是大菩萨啊!他做得多好啊!”而拿出一些钱,去做表面的救苦救难,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如果自私心没有铲除,很多时候所谓的利益众生也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底底地断除了自私心,消灭了贪嗔痴。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也会有这样一些问

题:也许就会像小乘阿罗汉一样,认为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自己已经万事大吉,随后就趋入灭定了。但大乘佛教却把菩提心灌输给了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我的工作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还任重而道远,还有成千上万的众生等着我去度化。我要把自己如何断除烦恼的心路历程告诉别人,让他们沿着我曾经走过的路去走,并最终获得我现在的果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除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别无需求,像这种人就不需要劳神费力地去思维这

些,纵然下一世受苦,也只能自己去想办法。

应用于世间的日常生活、军事、科技等等。然而,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费尽周折,去一步步分割粒子,希望找到更细微的坚固之物的时候,最后却适得其反——找到了一个接近于空性的结果。这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剥开芭蕉树皮,终将一无所获一样。芭蕉树树干本来就没有坚硬而实在的中心,在将一层层的树皮剥开之后,最终什么都不会得到。

力、物力、财力,

用粒子加速器让粒子通过碰撞而分割,试图将粒子一再细分,最终得到一个最基本的粒子。这样的结果,其实已经违背了他们当初的意愿——本来想得到一个东西,却无意当中发现了类似空性的结果。

这种(新型)知识相适应而做的一切努力都彻底失败了。就像是从一个人的脚下抽走了地基。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可以立论的坚实基础了。”

行,并最终走到量

子力学根本看不到的,遥不可及的地方。佛教的很多其他领域,量子力学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就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差别。

得解脱;反之,如果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则其他什么都不用去消灭、去战胜,别人认为有神无神也好、唯心唯物也罢,我们都一概无需过问。

5、具体的修法 虽然方法懂了,却没有相应的见解,那修什么呢?虽然我以前所讲的中观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达的,但却是正统的中观,即使再讲复杂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更新的内容。 察这栋楼房:

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

失在纯能量当中。

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方便的修空性。

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如来藏了,这已经是路的尽头,再往下就没有可走的路了,这就是“色

即是空”;反过来说,就是“空即是色”。

被我们分解了,但房子还是依然如故地存在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不仅是这栋房子,包括组成这栋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为何它还在我的眼前出现呢?这就是“空即是色”。

不是要在思维以后,就让这栋楼房不存在,就让眼睛看不见楼房,而是要获得一种胜利。什么样的胜利呢?

就是跟自己的执着决斗所取得的胜利。 没有想过这都是虚幻的。

去供实有的佛”,虽然心里没有想到这些名词,但实际上我们却认为:“我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买的是纸上画的花,或者电视机荧光屏里出现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实有的钱”,“我供的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地狱里面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难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积累资粮”,其实在这当中,就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执着。 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楼房等现象,而是自己原有的这些实有执着。眼睛看得见看不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自己内在的执着。

解、分解、再分解,最后体会到空性,但是,

当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栋楼还在面前,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不就等于原地踏步,白修一阵了吗? 在的楼房,但现在我们却明白,虽然它看起来是楼房,但它却是虚幻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地回答说:“它不是实在的,而是虚幻的。”当我们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说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就是虚幻的,但如果没有修行,就纯粹是一种观点,起不到什么作用。

们刚刚看到这束花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看见了,却没有任何思维,也没有任何执着,那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利害。

杀的——因为这个动物身上有

可以食用的鲜肉,或可以卖钱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继而去杀害了这个动物;小孩子虽然也杀死了动物,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什么大的执着,是无意去杀的,所以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这是佛经里面说的,不是我编造的。

着,便会导致很多的烦恼。如果不消灭内心的执

着,我们就会认为,金钱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解决实在的痛苦,我去挣钱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如果挣不到钱,实在活不下去,那么采取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得钱财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就会造业,并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消灭自己的执着,要跟自己的执着决一雌雄。

空性,没有修过空性时完全没有两样。以前能看到的,现在也看得见;以前能听到的,现在也听得见,但心里看问题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现在不需要去分析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梦如幻,所以也不会有执着,继而也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理由再在轮回中继续受苦了。 慢发生改变;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则可以快速地改变,不但心里没有执着,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主要的是破除对

现象的执着。

对他的贪心,也没有对他的嗔

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看到这个人以后,心里产生了执着,随即开始贪爱或者嗔恨这个人,那就会造业,造了业以后,就无论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除执着,如果不消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

题;要消除执着,就要去修行,这是非常合理的说法。

科学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退一万步说,既便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它的权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当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畴,科学就一无是处了。

批驳一气,但他们却根本不懂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很荒唐的。

对方,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资格

去评价对方。如果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明就里地妄加评论,那就是荒谬至极的做法。 的虚幻世界,并进一步要我们消除对它的执着而已。

如果离开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现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现象。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

与我们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于同时的。作为现象的色法,根本就没有离开空性。现象和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

题,如果有人说:“运动不异静止,静止不异运动。”这句话听起来

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际上是运动之物,在我们看来却是静止的,所以“运动不异静止”,这就是现象和实际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侧面。

的角度来说,它们却都是那么地完整、那么地实在,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幻觉在作怪。

体,无论怎么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运动,但前面也讲过,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们都知道,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它却是由很多粒子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在运动。其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是以每秒730至2200公里的速度在运动。

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这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就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得太快了,人类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所以,以前的科学家会认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不出一个个的亮点;但如果划圈的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就能看到蜡烛的运动,以及蜡烛所在之处的亮点。

的封闭的圆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叶片和

空间,也看不到叶片的运转。

问题,我们的眼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

静止的东西,却并不能证明它是静止的。

生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肯定微观的结论说了算,所以,这本书就是运动的。

样,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是运动的,但它们实

际上就是运动的。

楼房,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但实际上,它

们却是不存在的。 质的细微层面我都看不见。

——眼睛看到是蓝色,我们

就认为是蓝色;耳朵听到有歌声,我们就认为有歌声,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就不能再相信它们。那相信谁呢?相信佛的理论。最终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别是大中观的境界。

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逃出去,还是要去接受现实,还是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切。

凡夫一模一样,凡夫追求的我们也渴望,凡夫厌恶的我们也躲避呢?

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只是理论上知道了一点,却羽毛未丰,还没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

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时候,也会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而已。现在没有能力,并不说明证悟空性不能断除烦恼,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断除烦恼。

为了让我们断除常见。

是为了让我们消灭断见。 在,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建立、不承认现象,只是片面、一味地言说空性的见解,就是断见。

只是大体、笼统地知道一个空性,便含混不清地妄说一切都不存在,

就是违背现实,就是断见。

——认为这个是空性,那个才是现象

的分别。

别念而已。这就是宣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因。

讲解,但后面剖析受、想、行、识的时候,就跟物理完全靠

不上边了,因为受、想、行、识的空性,已经超出了物理学所研究的范畴,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领域。

认为,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方面,他们也刚刚才起步,所以,在精神世界方面,只有佛说的,才是最透彻的。

——各种流派的哲学、宗教、学说等等,都一点也帮不上忙,他们都还没

有达到这种境界,根本无法对深层次的精神内幕,说出什么真实的答案来。

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六

1、何谓受蕴

都属于有为法。 为法。

受,但感受本身,却属于精神的范围,因为外在物质没有感受的能

力,所以不能感受到痛苦或者快乐等等,真正能感受的,唯有精神,感受是精神的一种特点。

意识的感受;通过肉体而感

觉到外境的某种刺激,从而产生的痛苦、快乐等现象,称为肉体的感受。

2、如何是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3626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