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
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念诵、放生等很多时候,都在念《心经》,如果在念《心经》的时候,却不明白它的意思,就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倘若能在念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另外,《心经》也有专门的修法,虽然具体程序和其他的空性修法差不多,但也有稍许不同,所以,我们这次也会捎带讲一讲《心经》的简单修法。 的主要内容。
的中间部分则是完全一样的,这可能是因为两种版本所翻译的梵文蓝本的差别所致。而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翻译的译本,却与藏文版极其吻合,所以,我们这次准备按照该译本并结合藏文版进行讲解,也即加上唐玄奘译本前后缺漏的内容,中间与其一致的部分,就依照汉文字句作解释。
翻译成中文,就是“慧度”的意思。其中的“般若”,也就是
“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整个大乘佛法可以归纳为六度,六度的其中之一,也就是“慧度”。
多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内证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也称为实相般若;第二种,则是文字般若
波罗蜜多。实相般若的本质,是修持显宗、密宗最后所证悟的境界与智慧;文字般若,则是我们天天念诵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经典。 证悟实相般若。
的巨大变迁,但佛法的内容却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字般若。因为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让后来的修行人、证悟者依靠它而证悟,并将其一代代地传下来,直至今天,都始终没有间断。
而只有弃舟前行,但在到达彼岸之前,过河的人却必须依赖于船舶。同样,文字般若的作用,是让我们如实了知实相般若,在了解、证悟实相般若之后,文字般若就可以抛弃,而不再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真正含义。
经亲身现证了佛的智慧、空
性的见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证悟一地以后,就不再需要闻思。
要下那么大的功夫,仅仅证悟一地,又怎能不闻思呢?只是在证悟一地之时,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证悟境界的经论,
因为此刻已经现量见到了这一切。就像在某人亲眼看到一朵花以后,就无需再给他讲关于这朵花的颜色、形状之类的内容一样。 实际去修持。
心,也在精进地修持五加行——积累功德、忏悔罪业,但还没有稍许的空性感受,还没有切身体会到空性的意义,还没有什么修行的证悟,这个阶段,就称为资粮道。
就算是进入了加行道的状态。在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两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字般若的引导。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就是为了度化像我们这样的众生。
讲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实相般若波罗蜜多已经超越了任何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所以我们
无法如实地、直接地形容、表达实相般若波罗蜜多,但文字般若却可以把我们推到离实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要文字,仅仅依靠自己的修行,最后就能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们需要学习文字般若。
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
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也即四句法)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拿你示问,并责罚于你!” 类有史以来的各种宗教、哲学等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说过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前世后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等,在外道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再譬如说,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等,也不只是佛法的特点。包括外道也有他们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还严格。此外,外道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火供之类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等的修法。
者来到了恒河边,正好看见一个年老的婆罗门背着一个小孩的尸体,到了河边以后,便放下尸体,在河水中洗得干干净净,并放在一边,然后就开始打坐。过了一会儿,只见小孩儿复活过来,而老婆罗门却断气身亡了。之后,小孩儿把老头的尸体扔到恒河里,便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西藏译师见此情景,便询问阿底峡尊者个中事由。阿底峡尊者告诉译师,这是外道的一种借尸还魂的修法。
——可以将活生生的一个人的意识,迁移到另一个死人的身
上,就像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或者像搬家一样稀松平常,这就是修行的力量。
有一个彻彻底底的空性概念。外道书籍里虽然也有空性的说法,但这种空性的范围是很狭窄的,既不够广,也不够深,更不能使人解脱。之所以佛陀会认为,般若空性之外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一个偈颂,就是因为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最终的解脱也必须依赖于空性法门。
蜜多。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使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其他方面做得再完整、再圆满,也无济于事,既没有办法成佛,更没有办法帮助他众解脱,所以,空性是所有佛经精华的精华,是所有佛经的骨髓,这就是佛陀圆寂时对阿难说那段话的原因。
论、逻辑来进行推理;而密宗却有好几种方法,比较普通的,是气脉明
点的修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逻辑、理论,直接通过修法,就可以证悟空性;另外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这些修法都不需要气脉明点的修法,像禅宗的修法一样,直接证悟心的本性。
有很多
与众不同的特殊见解:有解释为自空中观的;有解释为他空中观的;有解释为密宗的;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圆满的,但我们今天不谈密宗,而只涉及到显宗的部分见解。
类 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
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待,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佛经”。 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
在狮子宝座上说法。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魔王的口中,居然说出了“消灭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这也是佛菩萨所加持的佛经,后人也将其列入了佛经。如今,在藏、汉文的《大藏经》中,都有这段佛经的内容。虽然这段佛经既不是佛说的,也不是菩萨或者阿罗汉说的,而是魔王说的,但魔王是因为被加持才说出这段内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经。
说出这些深广妙法。无论产生的因缘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了前
后的一些内容,只剩下加被佛经,佛陀亲口说的教法与开许教的部分已经没有了。今天我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主等圣者,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法结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用“如是我闻,一时”来表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听到的”的意思。
佛在场的时候我怎么听到的,现在也怎么如实转告,
我没有擅自改动佛的一言半句。 是天天闻,而只有一次由我听到。
“出”;“有”,表示具备了所有的功德;“坏”,表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
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王舍城的东边,是灵鹫山。灵鹫山是佛陀第二次转法轮的地方。
诃萨”。
在王舍城灵鹫山,为大、小乘的僧众所说的。
人、发言者、与会者都必须交待得
一清二楚,佛经也是如此,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点,听众有那些,都记载得一丝不苟,有些经中还提到了听众的数目各有多少。这些内容,就叫做缘起。
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一种证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谓
“广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菩萨也在诸眷众当中。
持、行持之意。
音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禅定。
皆空”,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的综合体。五
蕴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明显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字。
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有很多层含义,透过表面的文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潜在的内容。
东西是有点不
同的。虽然在后来的翻译家当中,肯定也有佛菩萨的化身,但很多人却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翻译的,自己学好某种语言以后,就开始搞翻译了。正因为前后译师的境界高低,所以翻译的内容也有一些差距。
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译师们为了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内容,
哪些必须翻译,哪些无需翻译,每个译师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样,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就少了“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
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般若波罗蜜
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怎样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呢?”。
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应当这样修持。”
(二)正文
1、总说
即是色”,虽然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挂在嘴上,有些人甚
至把它作为座右铭,除了佛学以外,在有些物理学的书籍,哲学的论著当中,也时常会引用这句话。当然,他们不是在解释这句话,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比喻的佐证而已。尽管这句话已经被传颂得家喻户晓,但真正懂得、了解这四句话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至于证悟其义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
当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这个,下面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句话,表示一种空性。“合”字,也即组合、结合、合并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种空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这就是“四合空性观”。
2、何谓色蕴 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这两部论典的主要内容,是讲物质、精神,以及除了物质精神以外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看见、不能触及的东西。两部论典以十分精确的描述,将这些内容讲得非常透彻,对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作为学佛的人,就是应该从《大乘阿毗达摩经》,或《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开始学。我们不能单凭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空性,但从凡夫的角度,或者从名言谛来说,每个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所以还是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现:第一个,是出现在五蕴的分类当中;
第二个,是出现在十二处或十八界的分类当中。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对所有事物的分类方法。两个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处“色”字所指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其他像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的感觉等等,都不包含于该范畴之内。
、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差不多。比如说,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
眼睛里面有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等之类的特殊组织结构;耳朵也是由外耳的鼓膜、中耳的锥骨、镫骨和钻骨以及内耳的神经纤维等等所组成,这些在佛教里面就被称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认为,因为眼睛里有了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所以才能看到各种东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脚等等却没有这些组织,所以就不能看到这些现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类推。
、嘈杂的声音;
鼻子所闻到的香、臭等气味;舌头所尝到的甜、苦等味道;身体所感受的粗糙、柔软的物体等等,以上五境,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对色法,佛教称之为“十色”。 它也属于物质。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场”比较接近。
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通过仪器可以测量,但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颜色、形状等等,因而也属于《大乘阿毗达摩》里面所讲的看不见的色法。
看成骷髅等等。在那个时候,人的骨头真的是看得到的啊!这不是心里观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还有一些修法,是将整个世界都观想成红色的、黄色的等等,通过修持以后,世界在这些修行者眼里就真的成了红色或者黄色;在有些气脉明点的修法当中,修行人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的特殊物质;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禅定当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质看成水,并且可以在这样的“水”中游泳;可以把墙看成虚空,然后穿墙而过;也可以把虚空看成地面,然后坐在虚空当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质变成风、变成火等等,虽然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实,但他们所见到的就是这样。这些有悖于常规的现象,也属于色法的范畴。
——色蕴。 质,都称为色法。
东西,也可以障碍其他物质,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细、是强是弱,通通都称为色法。色法的特征,就是这样界定的。如果详细分类,则可分为上述十一种。
——零点能,全
部都包含在色蕴当中。因为它们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称为色法。
不知道什么是“色”。总而言之,色法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粗大物质,即使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法。
3、如何是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