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图如下:
图B13.3
八、解:① 命中率 H = Nc/(Nc+Nm) = 5000/(5000+2000)=5000/5200=0.96 ② 主存慢于cache的倍率 R = Tm/Tc=160ns/40ns=4
访问效率:
e= 1/[r+(1-r)H]=1/[4+(1-4)×0.96] =89.3℅
③ 平均访问时间 Ta=Tc/e=40/0.893=45ns
本科生期末试卷四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B 5.C 6.B 7.A C D 8.A C 9.B 10.D
二、填空题
1.A.内存 B.外存 C.内存 2.A.高速性 B.先行 C. 阵列
3.A.瞬间启动 B.存储器 C.固态盘
4.A.数据 B.先进后出 C.寄存器
5.A.指令周期 B.布尔代数 C.门电路和触发器 6.A.内部总线 B.I/O总线 C.系统总线
7.A.指令寄存器IR B.程序计数器PC C.内存地址寄存器AR 8.A.外围设备 B.DMA控制器 C.内存
三. 解:
(1) 浮点乘法规则:
N1×N2=(2j1×S1)×(2j2×S2)=2(j1+j2)×(S1×S2) (2) 阶码求和:j1+j2=0
(3) 尾数相乘:符号位单独处理,积的符号位=0⊕0=0 0.1001 ×0.1011 1001 1001 0000 1001
0. 011 00011
(4) 尾数规格化、舍入(尾数4位)
N1×N2=(+0.01100011)2=(+0.1100)2×2(-01)2
四、解 :命中率 H = Ne / (NC + Nm) = 3800 / (3800 + 200) = 0.95
主存慢于cache的倍率 :r = tm / tc = 250ns / 50ns = 5
访问效率 :e = 1 / [r + (1 – r)H] = 1 / [5 + (1 – 5)×0.95] = 83.3% 平均访问时间 :ta = tc / e = 50ns / 0.833 = 60ns
五、解: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特点如下:
(1) 二地址指令,用于访问存储器。操作码字段可指定64种操作。 (2) RS型指令,一个操作数在通用寄存器(共16个),另一个操作数在主存中。 (3) 有效地址可通过变址寻址求得,即有效地址等于变址寄存器(共16个)内容加
上位移量。
六、解:从流程图B14.1看出,P(1)处微程序出现四个分支,对应四个微地址。为此用
OP码修改微地址寄存器的最后两个触发器即可。在P(2)处微程序出现2路分支,对应两个微地址,此时的测试条件是进位触发器Cj的状态。为此用Cj修改μA2即可。转移逻辑表达式如下:μA0=P1·T4·IR6,μA1=P1·T4·IR7,μA2=P2·T4·Cj。由此可画出微地址转移逻辑。如图B14.3所示。
图B14.3
七、解:当扫描仪和打印机同时产生一个事件时,IRQ上的请求是扫描仪发的。因为这种
链路排队的设备只有当其IEI高时,才能发出中断请求,并且该设备有中断请求时其IEO为低,因此其后的设备就不可能发出中断请求信号。但是若扫描仪接口中的屏蔽触发器被置位即被屏蔽,则IEO上的请求信号将是打印机发出的。
八、解:2400转 / 分 = 40转 / 秒
平均等待时间为:1 / 40 × 0.5 = 12.5(ms) 磁盘存取时间为:60 ms + 12.5ms = 72.5ms
数据传播率: Dr = r N , N = 96K bit , r = 40转 / 秒 Dr = r N = 40 × 96K = 3840K (bit/s)
本科生期末试卷五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 A 5.C 6.C 7.D 8.A 9.C 10.B
二、填空题
1.A.(58)10
2.A.高速缓冲 B.速度 C.多级cache体系 3.A.数据传送 B.算术运算 C.逻辑运算 4.A.时间 B.空间 C.时间+空间 5.A.主设备 B.控制权 C.总线仲裁
6.A.存储密度 B.存储容量 C.平均存取时间 7.A.组成 B.选择型 C.多路型 8.A.全相联 B.直接 C.组相联
三、解:设最高位为符号位,输入数据为[ x ]
补
= 01111 [ y ]原 = 11101
[ y ]补 = 10011
算前求补器输出后: x = 1111 y = 1101 1 1 1 1 × 1 1 0 1 1 1 1 1
0 0 0 0 乘积符号位运算: 1 1 1 1 x0⊕y0 = 0⊕1 = 1 +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算后求补级输出为00111101,加上乘积符号位1,最后得补码乘积值为 10011101 。
利用补码与真值的换算公式,补码二进制数的真值是:
x×y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195 十进制数乘法验证: x×y = (+15)×(-13)= -195
854320
四、 解:(1)操作码字段为6位,可指定26 = 64种操作,即64条指令。
(2)单字长(32)二地址指令。
(3)一个操作数在原寄存器(共有16个),另一个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由变址寄
存器内容 + 偏移量 决定),所以是RS型指令。
(4)这种指令结构用于访问存储器。
五.解:写入存贮器时时序信号必须同步。通常,当R/W线加负脉冲时,地址和数据线
的电平必须是稳定的。当R/W线一达到逻辑0电平时,数据立即被存贮。因此,当R/W线处于低态时,如果数据线改变了数值,那么存贮器将存贮新的数据⑤。同样,当R/W处于低态时地址线发生了变化,那么同样的数据将存贮到新的地址(②或③)。正确的写入如下
图B15.3
六、解:该中断系统可以实行5重中断,中断优先级的顺序是,优先权1最高,主程序运
行于最低优先权(优先权为6)。图B15.2中出现了4重中断。 图B15.2中中断过程如下:
主程序运行到T1时刻,响应优先权4的中断源的中断请求并进行中断服务;到T3时刻,优先权4的中断服务还未结束,但又出现了优先权3的中断源的中断请求;暂停优先权4的中断服务,而响应优先权3的中断。到T4时刻,又被优先权2的中断源所中断,直到T6时刻,返回优先权3的服务程序,到T7时刻,又被优先权1的中断源所中断,到T8时刻,优先权1的中断服务完毕,返回优先权3的服务程序,直到T10优先权3的中断服务结束,返回优先权4的服务程序,优先权4的服务程序到T11结束,最后返回主程序。图中,优先权3的服务程序被中断2次,而优先权5的中断又产生。
七、解:设P1是有总延迟时间t1的非流水线处理器,故其最大吞吐量(数据带宽)为1/t1。
又设Pm是相当于Pi的m段流水线处理器。并假定组成Pm的各段具有如下相同的结构,其中每一个处理线路Ci具有同样的延迟时间tc,每段中缓冲寄存器Ri及其有关控制逻辑的延迟时间为tr,这样Pm的每段总延迟时间为tc+tr,故Pm的最大吞吐能力为1/(tc+tr)。
如果Pm是将Pi划分成延迟近似相同的若干段而形成的,那么t1≈mti,因此Pi的最大吞吐能力接近于1/(mtc)。由此可得出结论:如果mtc>(tc+tr)满足,则Pm比Pi有更强的最大吞吐能力。
八、解:每道存储容量为:15×512B = 7680B
磁盘转速为:360转 / 分 = 6转 / 秒
访存时间为:1 / 6 ×1000ms ×1/2 = 83.3 ms 写入一道数据需用(平均):(10 + 40)/ 2 + 83.3 = 108.3ms 写入一道数据需用(最多):40 + 83.3 = 123.3ms 写入数据所用道数:38040 ÷ 7680 = 5(道) 平均所需时间:108.3ms×5 = 541.5ms 最长时间 :123.3ms×5 = 616.5ms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微机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试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