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人文学院——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的艺术范围之外”(11)。因此,由于悲剧而引发的同情等感受是被王尔德排斥的,为了实践他的理论,他把童话中的悲剧弱化了。而这种弱化契合了悲剧性童话独特的美学特征,悲剧性童话是“尽量弱化悲剧性过程,以及带给人可能的恐惧感和悲痛感,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美或乐观昂扬的精神来体现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

(12)

格调高昂。”这主要是由儿童的审美特性决定,儿童的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完全,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和谐的,简而言之儿童还没有具备理解真正悲剧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欢快愉悦的,王尔德童话也不例外。如《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一文,丑陋的小矮人因公主的一时戏弄而欣喜若狂,以为公主爱上了他,直到他看到镜中的自己——畸形怪状、驼背的丑八怪时,才恍然大悟,明白公主朝他扔花的举动不过是在拿他开心而已。爱的幻想破灭了,小矮人心碎而死。王尔德把小矮人的心碎而死归结于对爱追求的幻灭,是为爱而献身的,这样就弱化了作品的悲剧性。

(三)色彩斑斓、摇曳生姿的诗体语言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自身,而对自身的最好解释就是形式——一种与内容脱离的即与思想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形式。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中谈到:“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魅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满”,言下之意就是说艺术的魅力在于形式。的确,形式在唯美主义者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形式就是一切。王尔德也是形式的信奉者,无论是理论上的召唤,还是文学创作中的实践都说明“形式”是王尔德孜孜以求的。他从对形式的信奉、崇拜出发,进而强调语言在创作中的神奇力量,他说:“词语对心灵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童话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词语的“神秘力量”,这种演绎可大致地概括为语言文字再现视觉印象和语言文字的乐感。而这两方面与童话的超现实性以及文人童话的诗意性相契合。

语言文字再现视觉印象是指王尔德在童话中用语言叙述描写时,能使读者在眼前产生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物象,且这些物象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这突出表现为色彩浓艳、笔法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对人鱼的一段描写“她的头发像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的细金线,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银和珍珠的颜色便是她的尾巴,碧绿的海草缠在它上面,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冰凉的波浪打在她冰凉的胸膛,海盐在她眼皮上闪光”;又如《星孩》中星孩的刻画“他一个人又白又娇嫩,像上等的象牙一样,他的卷发又像黄水仙的花环。他的嘴唇像红色的花瓣,他的眼睛像清水河畔的紫罗兰,他的身体像还没有人来割过的田地上的水仙”。人鱼、星孩在王尔德的笔下被描写得精美绝伦,运用金色、白色、红色、紫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来塑造他们,给读者的视觉感官造成强烈的刺激,构勒出虽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童话是超现实的,王尔德以语言色彩的搭配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语言文字的乐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由语言文字体现出的韵律感、节奏感。说到韵律节奏,在各类文体中诗歌应该是最明显的,“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13)。这正是王尔德对诗歌的认识,他在各类创作中都是力求表现韵律感、节奏感的,所以他也就以诗一般的语言来写童话,周作人就盛赞他的童话“纯粹是诗人的诗”。富有韵律感的描写使王尔德的童话呈现出文人童话的特色——诗意的优美;而且这种韵律感又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儿童总是对那些琅琅上口的童谣、童诗等易于理解接受,王尔德的童话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点,令他的童话经久不衰。同时王尔德童话表现出的韵律感也是其他童话无法比拟的关键之一。这些应该说都是王尔德仅凭

5

人文学院——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9篇童话而能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原因。巴金是全面翻译王尔德童话的第一人,他在其翻译的《快乐王子集》的后记中提到:“二十年前我起过翻译英国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的念头。可是我始终不敢动笔。他那美丽完整的文体,尤其是他那富于音乐性的调子,我无法忠实传达出来。”他的这番话可说是对王尔德童话韵律感的最佳证明。我们就试以《夜莺与蔷薇》英文原文中的几句话来品味一下其童话中的韵律感。如夜莺为年轻的学生寻找红蔷薇时,反复地说“Give me a red rose,”she shouts loudly,“I will sing my most sweet song for you”(“给我一朵红蔷薇,”她高声喊道,“我会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得到的回答是“My roses are white,as white as the foam of the sea??”(“我的蔷薇是白色的,”他回答说,“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My roses are yellow ,as yellow as the hair of the mermaiden??”(“我的蔷薇是黄色的,”他回答说,“黄得就像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My roses are red,as red as the feet of the dove??”(“我的蔷薇是红色的,”他回答说,“红得就像鸽子的脚),这几段的句式相似,形成回环复沓,读起来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又如“Bitter,bitter was the pain,and wilder and wilder grew her song”(痛楚一点点加剧,她的歌声越来越激昂奋发),该句用了英语中比较级的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The pain was bitter and bitter,and her song grew wilder and wilder”这主要是为了把“pain”、“song”同时放在句末形成押韵,因为这两个单词都是以鼻音结尾。王尔德在创作时,对语言的雕琢是煞费苦心的。

二、唯美笔触后的锋芒——矛盾性

王尔德在论文《谎言的衰朽》中较全面地论述了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就理论的表层看,他的唯美主义应该称为:孤立审美主义或者纯审美主义。它主要围绕“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展开强调艺术的自主性、独立性,反对政治、道德、宗教等对艺术的干涉,认为艺术除表现自身外,别无所有。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唯美意识,如戏剧《莎乐美》中描述了对美执著到变态的追求,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展现出对艺术的热情礼赞等。但是这并不代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和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完全契合,即使是作为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载体的童话,其中仍存在着和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地方,这印证了王尔德的一句名言:有教养的人同他人矛盾,有智力的人同自我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使他的童话跳出了孤立审美主义,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一)幻想折射出的现实

幻想是王尔德在文学创作中为实现其唯美主义理论而使用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她发明,她想象,她做梦,她在自己和现实间保持着不可侵入的栅栏”(14)。现实是他文学创作中竭力避免的,他说:“每个艺术家所应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他又解释说,“对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的

(15)

人来说,除了我们的世纪以外,任何一个世纪都是一个适当的艺术题材”。现实生活的庸俗、功利,使这位唯美主义者躲入艺术的“象牙塔”,高唱“艺术就是生命本身,它对死亡一无所知,它是绝对真理,对事实漠不关心”,一味追求幻想中的唯美世界。

他的童话也正是如此,处处充溢着想象,是一个神秘的超现实世界。但是透过这个超现实世界,读者却可看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无情讽刺和鞭挞。周作人就曾对此评述说:“王尔德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篇,总觉得很漂亮、轻松,而且机警,读去极为愉快,但是有苦的回味,因为他在他的童话里创造出来的不是‘第三世界’,却只是在现实上覆一层极薄的雾,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还是成人的

6

人文学院——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16)

世界。”也就是说,王尔德的童话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塑造幻想世界的。如《星孩》,星孩天生丽质,美貌绝伦,但他却因此而看不起养父母和同村人,甚至不承认为寻找他而历尽艰险的亲生母亲,外表的美与心灵的丑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心灵的丑恶,星孩的外貌变得像蟾蜍、毒蛇一样令人厌恶。在这里作者对心灵丑恶者的鞭挞含蓄而深刻:外表再美,没有一颗美好的心,依然是丑陋不堪的,同时又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现实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物;在《夜莺与蔷薇》中,教授女儿认为珠宝比夜莺用生命换来的血蔷薇更值钱,隐含作者对当时金钱腐蚀人心的痛惜、愤懑,是作者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快乐王子》中那群围绕雕像评论纷纷的市长、参议员、教授正是现实社会中那些追名逐利、自我标榜者的化身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性内容在王尔德的每篇童话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说明王尔德虽用想象来构建童话,但他并没有忽视现实生活在童话中的表现,是在用幻想之网捕捉现实的鸟。 (二)故事叙述中的道德批判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认为艺术应该是超道德的,“我所宣扬的是个性反抗和个性完善的福音,虽旧犹新。我所倡导的内涵是,伴随着好奇感的罪恶拓宽了生活的范

(17)

围。偏见与禁忌不过是囚禁灵魂的墙壁”。他所说的偏见与禁忌实质就是道德标准。道德在王尔德眼中,只会抹杀艺术家的个性,削弱艺术家的感染力,因此主张艺术家应驾凌于道德之上。他曾对抨击其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人,作了这样的反驳:“书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书只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文学艺术不该也不能表现道德,“艺术表现任何道德因素,或是隐隐提到善恶标准,常常是某种程度的想象力不完美的特征,标志着艺术创作中和谐之混乱。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追求

(18)

纯粹的艺术效果”。王尔德的童话,就其创作角度而言,无疑是不受道德约束,是忽略道德评价的;但是从童话的内容和其社会效果角度看,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叙述中,通过善恶、美丑的对照,不自觉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虚伪道德,折射出了自身的道德取向。如《忠实的朋友》一文中,小汉斯渴求忠诚的友谊,无怨无悔地为他的“好友”磨面师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但他的“好友”显然是个虚伪、自私、贪婪的人。在这个童话中我们看到诚实和善良被自私和虚伪毁灭,这一方面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丑恶道德的揭露,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诚实善良品德的赞扬;《了不起的火箭》通过一个火箭的经历,揶揄了现实社会中那些自命不凡、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等伪道德??王尔德的每篇童话都贯穿着一个关于道德的命题,能在读者阅读文本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阿·阿尼克斯特针对此说:“别无他法,不管王尔德主观上追求多美的构思,他总也不可能离开社会现实的存在。艺术本身要求他对生活现象作出评价。作家对自

(19)

己创造的形象不但要给予审美的而且还要给予伦理的评断。”王尔德的童话表面上是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叙述,但实际上在叙述时已经透露出道德批判,读者能心领神会,后人称之为“似非而是”。高尔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我想,像王尔德和萧伯纳这样的人,对19世纪末的英国来说是过于意外了,同时,十分自然,在他们看来,英国的伪善,是组织的最好的伪善,我认为,在道德方面的奇论是反对清教的一种极

(20)

为合法的武器。”可见,王尔德的创作其实是在超道德的旗帜下来实现道德评价、道德宣扬的最终目的,他的童话也因此而脱离了他那超道德的理论主张,把自我牺牲和宽大为怀的道德精神描写成了与真正的美不可分割的内容。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表面上是纯审美主义的,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的唯美;但他的创作实践却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两者的脱离引起人们对他理论的重新解读思考,结合其文学创作,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有了新的见解:它是一种泛审美主义,即将文艺崇高化,将审美因素置于政治、科学和道德之上,认为艺术有“拯救世界”的效用。这种理解显得更为全面深入,王尔德童话与其理论主要观点存在矛盾的原因的探索也

7

人文学院——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因此有了切入点。

三、矛盾的根源

童话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但却依然还存在与其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地方,有何根源呢?唯美主义理论自身、当时的社会现实等是值得去探讨的。 (一)理论本身的矛盾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艺术只表现自身;艺术应远离现实生活;生活摹仿艺术。但是在论述这些主要观点的时候,王尔德常陷入矛盾。

首先,在艺术表现自身这一点上,王尔德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在现实社会中,“唯有通过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至善至美;唯有通过

(21)

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免于实际生活中的可悲沉沦”艺术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圣洁的品格,抛弃功利性。然而,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评论家》中却指出:“到艺术中去寻找一切??而艺术充斥于我们心中的悲伤——却起着净化和启蒙作用”;《英国文艺复兴》中也有类似的叙述“艺术有责任唤起人们高雅、无害的情感”,说明王尔德是肯定艺术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用的,这恰是艺术功利性的表现之一。前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尔德既鼓吹艺术要远离现实,“如果不想办法制止或至少改变我们这种对事实的荒唐的崇拜,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生气,美将从大地

(22)

上消失”;但同时又觉得在文学创作中不可能完全避开现实。他在谈到自己的童话集时,说:他创作童话是“试图以一种远离现实的方式反映当代生活”,言下之意就是说他的童话虽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基础还是现实。他在自己戏剧的评论中对现实的态度就更加明确了:“要自如地创作表现现实的戏剧,就必须了解现实”“我之所以将他(《一个理想的丈夫》中的男主角)放到高层的贵族生活中,就是因为这种生活

(23)

是我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阐释,王尔德依然是矛盾的。他极力宣扬“生活摹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摹仿生活”、“生活,它是破坏艺术的溶化剂,是蹂躏其家园的敌人”、“生活是艺术最好的学生,艺术的唯一学生”等观点。但当他论证这些观点时,他却又承认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采取认同的态度,认为“艺术家采纳生活中的实事,根据美的规律加以改造,使之能够唤醒人们的同情和崇敬感情,显示出它丰富的色彩和奇妙之处,以及它所包含的真正道德上的重要性,从而塑造出一个比现实更加真实、更加崇高、

(24)

更加壮丽的世界”。这段言论足可证明王尔德是肯定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而后进行艺术加工,生活对艺术有先决作用即生活先于艺术。

另外,王尔德在论述自己的唯美主义理论时,在上下文也常出现矛盾。如这句话“也许伦敦有了好几世纪的雾,我敢说是有的,但是没有人看见雾,因此我们不知道

(25)

关于雾的事情,雾没有存在,直到艺术发明了雾”。作者强调只有被艺术加工了的事物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艺术是高于自然的。这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但是他的论说过程却有问题,既说“伦敦有了好几世纪的雾”后又说“直到艺术发明了雾,雾才存在”,语言前后明显存在矛盾。

综合上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内部本身就存在不少矛盾,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正是这些矛盾使他的理论有了更高的价值,因此在其指导下的文学创作才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唯美主义者与社会的矛盾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内部的矛盾是使童话与其理论有矛盾的重要原因,而理论会出现矛盾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同时也是导致其童话与理论脱节的原

8

人文学院——至爱至美的诗意世界

因。

唯美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欧洲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矛盾重重,国内外激烈而复杂的矛盾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危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助长了奉物质为万能的功利主义哲学和丑恶的市侩作风,艺术商品化趋势日益严重,英国也是如此。王尔德就激烈地指出:“西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人生的斗争,尤其在英国,斗争是那样的激烈,致使我们的一切

(26)

理想主义和美都正处在被我们的蒸汽机和证券交易所压碎的危险之中。”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令王尔德倍感失望、窒息,于是他隐入艺术的“象牙塔”,渴望以艺术的美与现实的丑相对抗,用纯美的艺术来荡涤现实的污泥浊水。他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年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

(27)

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其唯美主义理论中“生活摹仿艺术”的主张正是其反抗的集中体现,希望用美的艺术来矫正现实的丑恶,希望人们从艺术中寻找生活的模式。除了理论、创作实践上的反抗,王尔德在日常生活中甚至用服饰打扮来对抗沉闷的现实社会,他经常穿一身色彩艳丽、式样奇异的“美的服装”,胸前佩戴象征美的百合花或向日葵,肩披长发,手持花手绢,出入街市闹区,向人们展示美。与当时人们灰黑色服装、严肃刻板的举止形成鲜明对照。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最初的原因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用艺术的美来反抗现实的丑,更确切地说是疗救。因而王尔德即使是在创作纯粹的虚构故事——童话时,尽管极力追求心中的唯美世界,但依然还是直面现实的,不过迫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力,他“往往是用反现实主义的幻想和铺张夸饰的想象建立起来家园,经常不得不用这样一些模式捉

(28)

襟见肘地补偿严酷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使王尔德的理论主张出现矛盾,这些矛盾其实是他反抗的具体体现,因此受矛盾的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如《少年国王》表面上是叙写少年国王思想的前后变化,但更深层次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抨击。 (三)童话的文体特征:以现实为基础

上述使王尔德童话和他唯美主义理论主要观点相矛盾的原因,是从王尔德创作动机及理论内部等着手,是主观因素。此外,导致矛盾的原因还有客观因素——童话文体的特征:以现实为基础。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它的本质特征是想象,这正是王尔德童话被称为其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载体的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根源都是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文艺创作的题材是取自社会生活。童话当然也不例外,不管它是如何想象的,一旦离开了现实生活,就没有了童话的生命,失去了童话的魅力,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最坚实的基础。德·纳吉什金说:“虚构和生活生动活泼地结合起来,使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看到

(29)

周围世界的不平常的、奇异的实质,这就是童话能够有力地影响读者的原因所在。”童话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透过想象却又折射出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这令童话在带给儿童愉悦的同时还使儿童认识现实社会、得到各方面的教育,因此童话也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王尔德选择童话作为其唯美主义理论的最理想载体,主观上是出于对童话想象性的推崇,但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受到童话文体特征的约束,在追求唯美的同时不自觉地加入了现实性内容。例如《少年国王》这篇童话,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显然是虚构的、幻想的,但作者通过少年国王一系列梦境的描写,折射出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似梦非梦,犹幻似真。

不过,王尔德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人的,因为童话中很多的内涵只有成人才能理解,如《渔夫和他的灵魂》隐含着灵肉的冲突,这是儿童所不能解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2)在线全文阅读。

略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49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