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企业负债的适度分析333(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17]

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额÷资产平均总额(3-13)

2.存货周转率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公司销售能力和流动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18]

公式:存货周转率(次)=营业成本÷平均存货(3-14)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15)

3.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该指标反映公司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账款、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它不仅反映出公司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如何,而且影响着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3-16)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3-17)

[19]

4.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也称固定资产利用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固定资产的周转、利用情况。该比率的数字越高,说明公司高效的利用资产,从而体现了该公司的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式: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3-18)

表3-4单位:%

项目 总资产周转率(次数/年) 存货周转率(次数/年)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年)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年) 存货周转天数(天/次)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次) 2009年末 0.57 2.39 5.08 2.66 150.88 70.82 2010年末 1.13 4.32 8.63 5.17 83.31 41.70 2011年末 1.08 3.62 7.90 5.89 99.58 45.59 2012年末 0.85 2.66 6.65 4.68 135.21 54.16 ”[20]

图3-5

营运能力分析图一7.006.005.004.003.002.001.000.002009年末2010年末2011年末2012年末时间总资产周转率(次数/年)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年)

图3-6

营运能力分析图二10.008.006.004.002.000.002009年末2010年末时间2011年末2012年末存货周转率(次数/年)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年)

从上述图表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集集团的资产周转率自2010年有下降的趋势,表明中集集团的资产利用效率逐年下降,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减弱,结构分布不尽合理,营运能力偏低。从存货周转率方面看,该指标自2010年呈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4.32下降到2012年的2.66,主要是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国内经济增速减缓,需求下降,加上行业竞争激烈,促使库存水平越来越高,流动性越来越弱,公司的变现能力也有所下降,致使存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变大,存货风险加大。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公司的应收账款周期在变长,2011年与2012年间达到了54天周转一次,说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可能有所下降,信用条件有所宽松,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加大,增加了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增加了收账费用,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固定资产周转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表明该公司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下降,该公司的生产能力没有的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四个主要指标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分析看,中集集团的营运能力不强,应加强资产的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企业负债的适度分析333(4)在线全文阅读。

企业负债的适度分析333(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21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