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摸。非殖民化既没有带来解放与平等,也没有带来新的财富与和平。痛苦与苦难仍在持续,只是改变了形式和更换了不同的代理人。许多前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广大人民的福利几乎得不到任何改善。第三世界国家为反对第一世界统治而结成的联盟,如万隆会议、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
50经济新秩序等最终都不得不向布雷顿森林体系俯首称臣。○至90年代初,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原先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争相投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怀抱,资本主义再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结构性的胜利。虽然帝国主义的统治由于反殖民的胜利在政治上已无可挽回地断裂了,但它的结构性霸权仍在发挥作用,致使大量新兴民族国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冷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又带来了新的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平等。欧美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一方面继续使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劳动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保持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并遵守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倾销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试图形成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经济、政治、技术的不平等现实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文化身份与文化地位的悬殊,第三世界的声音总是被压抑,殖民者的语言依然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统治功能,国际话语权仍旧掌握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这一切事实说明,去殖民化或后殖民的世界依然处于全球帝国主义霸权的系统之中,并受帝国主义霸权一切可能的宰制,自殖民主义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不平等与不公正仍在持续演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罗伯特·扬认为“后殖民是一个辩证性的观念,不但代表去殖民化的历史事实,以及坚决争取主权的成果,同时也代表国家和人民从此进入新的帝国主义的脉络——一种新的经济宰制,有时还有政治的宰制。”○在
51
扬看来,“后殖民”这个词既表达了对曾经抵抗殖民帝国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的一种敬意,同时也吊诡地说明了殖民主义之后的生活状况——许多基本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改变。斯皮瓦克也认为后殖民既不是一个地域区别的概念(例如东西或南北的差距),也不是一种思想潮流(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后殖民“主义”),而是指一种新的世界格局,既包括已经过“非殖民化的区域”(decolonized space),也包括那些并不能以“殖民”一词去描述的区域,同时还指资本主义进行“危机控制”(crisis management)的新方式。她说:“我认为,
○后殖民性正是一条将我们带入全球性国际资本主义的轨迹。”既然后殖民主义认
52
识到当今世界秩序建立在第一世界通过全球性资本主义压迫与控制第三世界的的基础上,那么对这种全球性资本主义所形成的新的宰制的批判就成为后殖民主义的当务之急。但是,它批判的矛头并不直接指向作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而
11
是指向西方以客观普遍面目出现的知识话语,尤以西方的现代观为甚。在后殖民主义者看来,西方正是通过知识话语,形成对第三世界控制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使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能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延续至今,并不断生产和再生产与之相适应的殖民主体以维持西方的控制及其知识/权力结构。因此,为了使第三世界摆脱西方政治和文化上“被压迫者”的地位,能够形成和表述自己独立的主体和历史意识而不用屈从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束缚,后殖民主义将批判的关注点特别放在了西方话语对第三世界主体、历史及文化身份的建构上。○
53
职是之故,我们认为,后殖民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批判性功能,原因就在于它强调理论的对抗性和实践性。从对抗性上讲,后殖民一词的出现就是为了描述一整套的批评概念。在萨义德看来,永远同“批评”联系在一起而不加修饰的词就是“对抗”,对抗首先意味着道义的反抗,“批评必须把自己设想成是为改善
54人的生活的。批评的本质就是反抗各种形式的暴政、统治和滥用权力”○。对抗
是一种政治意识,理论的对抗则是一种理论的政治、话语的政治,它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意义”的阐释,而对意义的争夺与构建最终能够导致人的意识和社
55会的变革。○所以,对抗性批评是对合法利益和社会正义的伸张,它要通过话语
政治来积极参与遏制存在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压迫与控制。后殖民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对抗性批评,它代表了西方内部和亚非拉三大洲在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斗争中所蕴积的政治和文化史的持续的回响。
从实践性上讲,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要强调理论的思想批判性,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它们对改革人们实际社会生存环境的促进作用,这就是萨义德所说的理论的“现实世界性”(worldiness)。而后殖民主义恰恰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现实世界性”,它的对抗性批评“诚恳地召唤非暴力的、
56自由的意向和行动”○,这种行动就是要将现今世界的知识应用与各种不同形式
的行动主义相连结,在后殖民的学科范围内或超越学科的范畴上,产生有效的政治介入,从而对抗全球化时代帝国主义系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化明为暗,但持续存在的宰制。因此,后殖民主义表现出在压迫的情况下一种介入的主动性观念。正如罗伯特·扬所言:“后殖民不但攻击现状中经济帝国主义的独霸,以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同时也标榜行动主义,采取正面的政治位置和政治认同的新形式。”○“从受害者而不是从加害者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社会不
57
公需要后殖民批判。致力于社会改变的三大洲行动政治可以出现在任何领域中——学术、文化、生态、教育、工业、各地城市与偏远乡区的‘中心—边缘’结构、市场、媒体、所有各种不同的医疗形式,主流政治、雨林、以及社会层面。它的力量来自各种形态的连结和共同的政治认同,各领域因此通过认识、社会和机制
○的界线建立并连结起来。”正是因为后殖民主义能够将被压迫的认知转变成文化
58
12
和政治生产的新形式,提供给那些仍旧处于被去权的人民和社会成功对抗被贬抑和物质不公的可能,因此我们说,后殖民社会需要后殖民批判,惟有如此,才能开创具有动力的意识形态,有效对抗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各种压迫性力量和强制性宰制。
考虑到后殖民主义既要回溯过去的殖民史,又要延伸到现在后殖民的日常现实面,藉由过去来发现当下的权力结构与运作,因此可以大胆预测,后殖民主义将开启一片希望的天地,因为它的理论实践将“透过时间的面向(或者说历史的面向),以及空间的面向(地理的空间和文化观念重整的他者的第三空间),以长期纠结在高压权力关系下所建立的知识形式来重整世界秩序。它将为各种新的活动定名,藉此重新形成和展演从属国家的新历史、新认同、新地理及新的世界概念——跨国家的,而不是西方的,并且透过这一切改变现在的权力和资源不均衡
59状态,从而寻求更公平正义的社会”○。
Postcolonialism: History and Theory WAN Xue-fei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colonialism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heterogeneous, floating, hybridity and migratory. Judging from the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it has been used as a temporal term referred to the historical stage, as th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alleged colonial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s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for coloni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discourse describing the global status after colonial period, and as a radicalism i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against inequalit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s far as its research field was concerned, it has shifted from the original field of politics to the field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and now to a wide range of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As an aggregate of the theoretical critical strategy, the trait of this theory is that its review on colonialism has gone deep into a “cultural level”. It should not only be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to the ideology mechanism which colonialism can depend on and take effect, but also introduce the critical sight into the global power structure at the present day, to challenge the new 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onfrontation from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level.
Key words: postcolonialism; colonialism; globalization; discourse politics
注释 1○12○16○17○18○19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陈仲丹译,
1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第4页,序言第1页,第12页,第154页,序言第1页。 2○5○11○13○24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4页、前言第14页、前言第16—17页、前言第16页、前言第23页。 3“克里奥尔(Creole)○”一词的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的语言。这里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克里奥尔化”的理论,一方面是因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各种反殖民思想的杂糅组合,不仅包括西方理论与第三世界知识经验,还包括前殖民地反殖民斗争的政治实践融汇;另一方面是因为后殖民主义因糅合众多理论资源和学术门类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特异的语言,以碎片化和杂糅性为特征。See 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1, pp. 57-69. 4○9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 168, p. 168. 6○29Vijay Mishra and Bob Hodge, What is Post(–)colonialism? Textual Practice, Volume 5, ○
Issue 3, 1991, pp. 399-414. 7祝平编写:○《后殖民理论终结了吗?》,《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中国学者王宁先生也认为真正的后殖民主义始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的一种新的意识。参见王宁、生安锋、赵建红:《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8参见[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杨乃乔、毛荣运、刘须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页;张旭鹏:《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
10See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eds. ,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
Concept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p. 168-169.;Bill Ashcroft, Post-Colonial Transformation, Routledge, 2001, p. 11.;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20—21页。
14Bart Moore-Gilbert,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London: Verso, 1997, p. ○6.
15Patrick Williams and Chrisman Laura,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5. 20参见:[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著:○《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杨乃乔、毛荣运、刘须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22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0—152页,第114页。 23张旭鹏:○《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 25○37○42○45○47○51○57○58○59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
Publishing Ltd, 2001, p. 57, p. 59, p. 68, p. 65, p. 65, p. 57, p. 58, p. 11, p. 66.
26See 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1. 27○28 [英]罗伯特 J. C. 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容新芳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6—17页,第4页。 30○32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杨乃乔、毛荣运、刘须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第49—51页。 31乔纳森·哈特:○《踪迹、抵制和矛盾:后殖民理论的加拿大以及国际性视角》(Trances, Resistance, and Contradictions: 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Prespectives on Post-colonial Theories),载于《知识网》(Arachne)第1卷第1期,1994年,第72页。转引自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33Stephen Slemon, “The Scramble for Post-colonialism”, Chris Tiffin and Alan Lawson eds. , ○
De-scribing Empire: Post-colonialism and textu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p. 16-17.
34康孝云:○《后殖民主义:历史与可能》,《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4
35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3页。 36阿希克洛夫特等人在《逆写帝国》一书中将美国文学归于后殖民文学,由此可以推测,阿○
希克洛夫特等人将美国也视为后殖民国家。See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 2. 38○43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edited,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 2, p. 2. 39 ○“第四世界”:指非洲、亚洲地区国民所得极低、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See 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1, p. 60.
40See M. 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Seventh edition), Boston: Heinle & Heinle, ○
1999, pp. 236-237. ;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eds. ,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 169. ; Charles I. Armstrong and ?yunn Hestetun, “ Introduction: Arriving, Unsettling” , Postcolonial
Dislocations: Travel, History, and the Ironies of Narrative, ed. Charles I. Armstrong and ?yunn Hestetun, Oslo: Novus Press, 2006, p. 16. ; 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1, p. 66 ; 刘康、金衡山:《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第149—159页;陈厚诚、王宁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522页。 41罗永生:○《导言:解殖与(后)殖民研究》,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4页。
44See Robert J.C.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
2001, pp. 57-69.;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 169.;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24页。
46Ashis Nandy, 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New Delh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xii. 48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176页。 49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11页。 50 [日]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陈燕谷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6、488页。 52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Gayatri Spivak on the Politics of Subaltern, Socialist Review, Vol ○
23, No 3, 1990, p. 94. 53○55○56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74—175页,第168页,第167页。
54Edward Sai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29. ○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