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万雪飞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 要: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具有异质性、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等特征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来看,它先后被用做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指称殖民地社会文化互动的后殖民文学;殖民话语分析的后殖民理论;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全球状况的一种话语;以及反对全球化时代下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其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政治学领域转向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并经发展具有了广泛的跨学科性质。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其特质就在于它对殖民主义的检讨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它既要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效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又要将这一批判性视域引入现时代全球权力的结构中,以质疑全球化时代下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从文化和知识层面探寻对抗的可能。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话语政治
“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自产生以来,因其汇聚了众多的思想理论资源与历史时空经验而被学界普泛地使用。与后殖民主义相关的术语层出不穷,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以至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作为概念自身和所要揭示的话题反倒变得模糊不清。英国学者巴特·穆尔–吉尔伯特(Bart Moore-Gilbert)就曾提到,“后殖民”这一概念内涵极不稳定且自身意义不断发展变化,“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它被经常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
1践”。○赵稀方先生指出:“谈论后殖民主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其看做一个
单质的同一体。事实上,与其它理论一样,后殖民主义的构成是历史的、异质的,
2某些事后的归纳和概括只能是大致的。”○为了对“异质”的后殖民主义有一个
全面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的出现和演变历程入手,梳理出后
3殖民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流脉,以期对这一“克里奥尔化”○的理论有一个完整
的把握,同时发掘这一话语综合体内部所蕴积的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价值。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建构的历史流变
谈论后殖民主义的历史,笔者所指涉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二是指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将在本文第三部分的探讨中指明,本文第一部分将对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予以说明,即在对“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本身进行考古式的
1
发掘中厘清后殖民主义的多重意涵。
从时间上追溯,“后殖民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一度被历史学家们用来指涉“后殖民国家(the post-colonial state)”○或称“独立后的
4
殖民地国家”○。根据《牛津英语词典》1989年版的记载,“后殖民主义”最初
5
的形式是“后–殖民主义”一词(中间有连接符),这时它还是一个复合词,还不是独立的词条,“后–殖民”即“殖民之‘后’”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殖民”最初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时间序列的含义,表明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时期。据维贾伊·米什拉(Vijay Mishra)和鲍伯·霍奇(Bob Hodge)两位学者考证,“后–殖民”一词第一次出现于1959年12月12日:“印度不免会担心,在今天感性高涨的后–殖民潮流中,它与美国相联系的那段历史可能会带给它本与亚洲无涉的麻烦”;当这一词条于1969年和1973年再次出现时,仍沿袭“发
6
生在殖民化以后”的意思。○由此可见,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及至更早些时候,
“后殖民主义”一词被当做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来使用,指称殖民主义之后的历史时期;而且主要用于政治理论领域,其讨论的对象是“后殖民国家”,即那些在二战后殖民地瓦解过程中取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和非洲的前殖民地国家。
7其中以1947年印度独立作为殖民转向后殖民的重要标志。○后殖民主义的“后”
字一方面意味着种族隔离、帝国主义瓜分和占领的终结,另一方面暗示着前殖民
8地国家的独立、解放和重新统一,有旧时代结束和新时代到来的双重含义。○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降,“后殖民”一词便开始从政治学领域转向文学
○和文化批评领域,文学批评家们用这一术语讨论殖民化带来的各种文化效应。尽
9
管目前学界公认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开启了后殖民理论的滥觞,并带动其后的加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等人,促进了“殖民话语分析理论”这一崭新领域的发展,但比尔·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人
10却并不承认萨义德是“后殖民”的首创,原因有三○:一是从“后殖民”术语出
现的时间看,阿希克洛夫特等人早于1977年时就在《新文学评论》第2期上主持过“特集:后殖民文学”,因此,阿希克洛夫特等人认为后殖民的开端应追溯至较1978年《东方主义》更早的由他自己主持的“后殖民文学”专集。二是从“后殖民”术语的运用看,阿希克洛夫特等人认为,尽管殖民表现话语力量的研究开始于萨义德,但萨义德并未涉及“后殖民”;也就是说,“后殖民”这一术语并没有用于殖民话语理论的早期研究中,而是首先用于文学界,指称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互动。这里的“后殖民”主要指“后殖民文学”,这一术语是对“英联邦文学”(Commonwealth Literature)、“新英语文学”(New Literature in English)和“第三世界文学”(The Third World Literature)等的一种替代性称谓。后来,这
2
一术语便被广泛地用来指称前欧洲殖民地政治、语言和文化诸方面的社会经验。三是从“后殖民”依赖的方法看,阿希克洛夫特等人认为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作为后殖民话语理论的主要开创者和倡导者,对后结构主义有一种严重的依赖,如萨义德之于福柯、斯皮瓦克之于德里达、巴巴之于拉康,因此,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不过是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后殖民”的一个派别。
尽管阿希克洛夫特明确将1977年《新文学评论》第2期上的“后殖民文学”专集视为“后殖民”的源头,并与萨义德的“殖民话语理论”区别开来,但以“后殖民主义”命名的理论思潮却出现在更晚的时候。直到1989年,比尔·阿希克洛夫特、加雷斯·格里菲思(Gareth Griffiths)和海伦·蒂芬(Helen Tiffin)这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才在《逆写帝国》一书中将二战后出现的“后殖民”一词挪用过来,首次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殖民地文学,或者说从后殖民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观照后殖民理论,在开创后殖民文学研究这样一个领域的同时也正式成为后殖民理论的先导。所以,三位澳大利亚学者对于后殖民理论的建构,主要是从这些后殖民文学的实践中产生的,他们明确提出“后殖民理论”就是对于“后
11殖民文学”对帝国主义反抗实践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在《逆写帝国》这本书
中,三位学者对“后殖民”一词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要用这一术语揭橥“从殖
12民化时期到现阶段欧洲帝国统治过程对文化的所有影响”○。这一界定将“后殖
民”的时间范围大大扩展为自殖民化以来直到今天的全部历史,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出现于二战后的“后殖民”一词原初的时间含义。及至1995年,阿希克洛夫特等三人编写了后殖民理论的权威著作《后殖民研究读本》以及1998年又集体编写完《后殖民研究关键词》一书时,他们完成了一种常规的理论建构过程,确
13立了后殖民主义。○
这里的意外之处在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经典的首次创立并非沿着萨义德及其后随者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开创的理论路径,却是来自于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思和蒂芬他们自己开创的后殖民文学研究这一领域。而真正奠定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三人在后殖民理论中核心地位的却是1990年罗伯特·扬(Robert J. C. Young)的《白色神话》的出版。罗伯特·扬在《白色神话》中首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思想,被吉尔伯特认为是研究后殖
14民“神圣三剑客”“最好”的著作。○到1993年时,帕特里克·威廉姆斯(Patrick
Williams)和劳拉·克里斯曼(Laura Chrisman)主编了后殖民理论的第一个选本《殖民话语与后殖民理论》,这个选本更是完全没有沿袭阿希克洛夫特开创的“后殖民文学版”的后殖民理论思路,而是直接强调萨义德以来的理论脉络。并且,两位编者还毫无保留地将最高的赞美留给了萨义德,他们写道:“也许毫不夸张地说,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单枪匹马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
3
15
研究领域:殖民话语,或称殖民话语理论或殖民话语分析。”○这个选本沿袭了
罗伯特·扬《白色神话》的评判标准,不仅谈到了后殖民理论的先驱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等人,以彰显后殖民的渊源流脉,而且还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中心进行文本的选择与收录,却只字未提阿希克洛夫特等三位澳大利亚学者文学版后殖民理论的文章。这样一来,后殖民主义到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以阿希克洛夫特等人为代表的文学版的后殖民理论,二是以萨义德等人为代表的殖民话语分析的后殖民理论。
1997年,英国学者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出版了两本有关后殖民的重要著作,一本是论著:《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一本是文选:《后殖民批评》,吉尔伯特之所以把这两本著作分别命名为“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原因就在于,作者从狭义上对“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作了一次严格的区分。在吉尔伯特看来,狭义的“后殖民理论”仅仅指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的著作,其区别性特征是“它在方法论上与法国的‘高雅’理论——尤其是与雅
16各·德里达、雅各·拉康和米歇尔·福柯的理论有关联”。○而狭义的“后殖民
批评”也仅指对后殖民理论家即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所做的批评,如吉尔伯特所指出的:“我所界定的狭义上的后殖民批评的一致性令人吃惊地在很大程度
17上共同表现出对所称后殖民理论反动政治的敌视。”○吉尔伯特将狭义上的后殖
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看作基本上应该是分开的活动领域,就像是“量子力学与牛
18顿物理学一类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不是绝对的,因此,吉尔伯特认19为广义上的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是可以协调起来的○。基于这种考量,吉尔
伯特在《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这本论著里,除讨论了一下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的关系外,其它的全部内容都是讨论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这三位后殖民理论家的思想;而在同年编撰的选本《后殖民批评》里,讨论范围则扩大了许多,将萨义德等后结构主义的后殖民理论、文学后殖民反话语的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少数族话语与内部殖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后殖
20民批评尽收罟中。○这样一来,后殖民主义就包括了狭义的后殖民理论和更广阔
意义上的后殖民批评,其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
然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并未就此终结。1994年,一位“左翼”的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美国《批评探询》(Critical Inquiry)杂志冬季号上发表《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在这篇文章中,德里克一方面承袭了左派批评家艾贾兹·阿赫默德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的全面批判,激烈地批评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其实是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
4
“共谋”;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将“后殖民”引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当下语境中进
21行考察。○在全球资本主义的语境中,德里克认为“后殖民”这一术语的三种用
法格外显著和重要:一是从字面意义上描述曾是殖民地的社会的状况,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这里所说的殖民地既包括以前归属于第三世界的那些地方,也包括与第一世界相联系的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移居殖民地;二是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的全球状况,就其模糊性而言,与早期的一个术语“第三世界”相类似;三是描述论及上述全球状况的一种话语,这种话语通过
22由这些状况产生的认识论和精神的方向来传达。○根据德里克后两层意义的表述
可以看出,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当下,后殖民语境更多地指向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全球性关系状态,殖民时期“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对立逐渐被全球资本
23主义时代的“西方/非西方”或“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对立所取代。○由是,
伴随着后殖民语境的演变,后殖民主义也从主要研究殖民时代以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政治、文化关系,而扩展为研究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下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权力状况,包括文化与帝国主义、第三世界的文化抵抗、殖民话语与西方对非西方文化的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等等。后殖民主义的意涵在左翼后殖民批评家的推进中进一步扩大。
2001年,英国学者罗伯特·扬在汇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独树一帜地构
24建了“罗伯特·扬版”○的后殖民主义。由于扬构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侧重点不
在西方,而在于亚非拉三大洲一以贯之的反殖民传统与实践,因此,在他2001年出版的煌煌大卷《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一书中,扬更倾向于以“三大洲
25主义”(Tricontinentalism)这一术语来替代“后殖民主义”。○与文学批评版和萨
义德版的后殖民主义不同,在《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这本书里,罗伯特·扬大大扩展了后殖民主义的内容,他系统梳理了西方内部的反殖实践和三大洲的反殖传统,将古今东西所有的反殖思想都尽收囊中;除此之外,扬还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亚非拉三大洲波澜壮阔的反殖革命运动,范围包括中国、埃及、万隆会议、拉丁美洲、非洲、阿尔及利亚、爱尔兰、印度,以及从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人物则涉及毛泽东、马力亚特吉、格瓦拉、恩克鲁玛、胡努、
26桑戈尔、库雅特、法农、卡布拉尔、甘地等诸多三大洲反殖运动的领袖。○在罗
伯特·扬看来,亚非拉第三世界就是一个后殖民的世界;而“三大洲”则是一个
27比“后殖民”更精确的术语。○扬的后殖民主义首先涉及的是这样一个观点:非
西方的三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欧洲和北美洲,并在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后殖民主义指涉反对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过去的反殖民斗争。后殖民主义断言: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不仅应该享有资源和物质福祉,而且它们的文化也充满活力,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