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并且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化正在介入和改变西方社会。○因此,扬的后殖民主义是
激进的、革命的、实践的,他强调对结构性压迫的主动性介入,是一种标榜行动主义的后殖民主义。
综上观之,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建构的历史流变来看,它肇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殖民地国家的解殖化阶段,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广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学科,因而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质。“后殖民主义”一词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延宕与发展,它不是一个脱离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孤立存在,因此,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内涵是丰富的、多元的,我们只有在语境化与相互观照中才能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思考。
二、后殖民主义的多重意涵及其特征
后殖民语境的演变,表明后殖民主义并非单一且具有同质性的意识形态或理论架构;相反,它涵盖多元化的行动,并各有不同的优先顺序与立场,后殖民主义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杂糅性,它拒绝任何统合一体的形式。正如米什拉和霍奇所言:“后殖民主义既不是跨越所有后殖民社会甚至不是某一单个社会的同质范畴。
29相反,它指代的是一种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构造,它永远与自身不一致。”○因
此,我们对后殖民主义的描述与阐释只能是大致的、总括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描述这个“永远处于变化构造”中的后殖民主义呢?吉尔伯特认为,大多数批评家采用的方法是“自我定义法”,即“划定一个学术的、地域的或政治意义上的圈子,指出在这样的圈子内即会出现某种叫做后殖民主义
30的东西”○。因此,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31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是“理论批评策略的一个集合体”○。在吉尔伯特看来,
后殖民主义曾一度标示了一个纪年意义上的转折关头,同时,也标示了一场政治运动,以及一场知识分子的活动;而且,不进行确切年代划分是后殖民主义的特点之一,因为后殖民主义所关涉的文化由于具有分裂和复现的现象,是超越时代的,所以后殖民主义的时间问题难以理清。吉尔伯特定位后殖民主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它摆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延伸,或一种新人道主义(new humanism),或一种新的革命心理学。另一种方法则是把它摆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位置上。总之,这个一向具有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只能被贴以“介于”的标签——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介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介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介于局部和普
○遍之间,介于个体与公共之间,介于自我与民族之间。斯蒂芬·斯莱蒙(Stephen
32
Slemon)也指出“后殖民主义”被用于各种领域来描述一套极具异质性的主体位
6
置、专业领域和批评事业:“它已经被当做一种对西方历史主义的整体形式进行批判的排序方法;当做指称重组后的‘阶级’概念的一个多用术语,当做既是后现代主义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子集;当做本土主义者渴望独立后民族凝聚之状况的一种名称;当做无定居身份第三世界知识精英的文化标志;当做殖民主义者权力断裂、矛盾的话语不可避免的底面;当做‘阅读实践’的一种对抗性形式;并且被当做‘文学’活动的一个类别的名称,这种新的、备受欢迎的政治能量迸发于过去被称为‘英联邦’的文学研究中。”○
33
既然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具有异质性、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等特征,因此,它的内涵也是复杂多元的。我们只能根据对后殖民主义的学缘谱系追踪来大致把握后殖民主义的丰富意涵:
(1)从历史时间的角度看,后殖民主义扣连着过去的殖民史以及它的当代影响,从而具有一种辩证性的指向:既指向过去的殖民历史经验,旧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束是它历史或逻辑上的起点;更注重殖民主义之后的当下,殖民主义遗产及其带来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后果。因此,后殖民主义根植于殖民主
34义的历史事实,其思索与考察的中心议题就是殖民主义本身及其持续性影响。○
(2)从地理空间的分布看,后殖民研究所涉及的国家是后殖民国家,那么,哪些国家属于后殖民国家?从“后殖民”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字面意义看,后殖民国家应该指的是那些经历过被殖民化过程的国家,它们已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其他领域还保留着殖民时代的痕迹。由于殖民主义跨越四个世纪之久,被欧洲殖民者统治的领土曾达到全球土地的85%,因此,后殖民国家也存在着多种类型。大体而言,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殖民者国家或移民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第二类是亚非拉等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第三类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家,即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结束后,仍有大量定居于此的前殖民者,他们与当地土著共同构成新国家的统治阶层,但统治地位却随时代发展和政治嬗
35变而逐步丧失,如南非和津巴布韦。○另外,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美国也应36算是后殖民国家○,因为它也曾有过被英国殖民的经历。但绝大多数学者主张,
把美国视为后殖民国家并不符合它身为第一世界的现状,美国在当今世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动辄对其他国家威胁和武力干涉,并且曾对本国的土著印第安人进行驱逐和殖民,所以,美国扮演的不是被殖民者而是殖民者的角色,它不应该归属于后殖民国家或殖民地国家。同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有时并不归入后殖民国家。因此,严格地讲,后殖民空间只应涉及上述第二类和第三类国家。除此之外,后殖民的空间范围还关涉到内部殖民问题,如有些少数族裔所在的国家在现代史上没有被殖民,但却在自己的国家被殖民,
37如日本原住民爱努族或西班牙的吉普赛人等。○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后殖民的
7
空间概念指向越来越宽泛,它用于殖民历史结束后社会文化的总体研究,存在于当代文化生存样态与不同文化交往的对抗关系中。
(3)从议题涵盖的范围看,后殖民主义涉及各类经验的讨论:迁移、奴隶、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和位置。○具体而言,这一术语被用来指
38
涉对下列广泛议题的研究和分析:欧洲对殖民地领土的征服,欧洲殖民主义的各种建制,帝国的话语运作,殖民话语中主体建构的细微变化与这些主体的抵抗;对西方帝国主义主流叙事的拒斥,以及代之以反叛性的反叙事;反思殖民史,再现殖民地被压抑的历史记忆,质问使殖民事业合法化的机制,治疗殖民历史留给殖民者和受殖者的“创伤”;批判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清除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暴力”;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研究,第三世界的文化自主性,当代政治认同,种族与族群、阶级、性别,反种族主义
39和自由多元文化主义,去权和新殖民主义经济,对原住民的第四世界○文化的压
抑,以及其他少数族群原住民和游牧民族受压迫却隐而未宣的历史。○正如香港
40
学者罗永生所说,后殖民研究的真正动力,就是重新解读殖民历史,“清理各种各样殖民主义在文化、心理、意识形态、概念术语、想像结构等,如何透过形象、文本、政策和体制,在新的全球与各地域环境下延衍再生,以打破殖民论诘(即殖民话语——引者注)构成所主导的意象”○。
41
(4)从理论思想的渊源看,后殖民主义由各种不同的理论来源汇集、融合、发展而来。这些不同的理论来源首先包括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解放斗争的实际经历以及西方理论和第三世界知识经验中各类反殖民理论的激进传承,而这些反殖民主义运动及书写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架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点。其次,后殖民主义还直接继承了第三世界尤其是黑人文化传统认同运动中出现的反殖民话语或称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代表人物有法属马提尼克岛的塞泽尔、法农、列内·马朗(René Maran),后来成为政治领袖的塞内加尔作家桑戈尔,居住在伦敦的特立尼达人C. L. R. 詹姆斯(C. L. R. James),以及尼日利亚批评家齐努瓦·阿切比等。他们一方面把对殖民主义的反抗融入维护本土文化尊严、保护民族文化的行动中,强调为民族文化而战,也就是为民族解放而战;另一方面又强调决不能因为要抵制殖民主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篡改而完全转向过去,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可贵思想,从而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先导。第三,由于后殖民主义的运作主要是在文化政治层面,透过“话语”这一重要的经验领域去揭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知识权力与意识形态机制,达到从心理上和文化上去殖民的目的,因此,西方的批评理论特别是福柯、拉康、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或解构主义理论就成为后殖民主义的又一理论来源。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主要融汇了反殖民主义
8
斗争的政治实践、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资源,从而构成一种异常驳杂的理论体系,以对抗西方的政治和文化霸权。
(5)从主体发声的位置看,构成后殖民主义的主体处于不同的异质空间。罗伯特·扬曾指出,后殖民主义是由西方和过去亚非拉三大洲的反殖民主义发展而来的,它既有来自西方内部,又有来自西方外部的对抗,后殖民主义既不是西
42方的,也不是非西方的,而是两者互动的辩证性产物。○因此,后殖民主义的主
体除包括主要以第三世界移民身份到达欧美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知识精英外(如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也包括来自西方内部的发声(如罗伯特·扬)和来自第三世界批评的声音(如法农、阿赫默德等)。他们都受惠于反殖民思想对西方帝国主义及其思想基础——意识形态系统——的批判。因为这些批判,才发展出独特的后殖民主义批判思想。
三、后殖民主义批判:历史与可能
后殖民主义批判究竟从哪些层面展开?又何以可能呢?从对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梳理和内涵概括来看,尽管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的探讨关涉多重视角和各种流派,但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
43一现象所造成的各种直接影响”○。后殖民的特质就在于它对殖民主义的检讨深44入到了“文化的层面”。○这种“检讨”就目前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议题来看,包
括两个主要的层次:第一层次是考察殖民主义遗产及其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尤其是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后果,从而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效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第二层次是考察扣连殖民主义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现时代全球权力结构的形成及其新的文化宰制,从而对全球化时代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发出批判的质疑,并探寻抵抗全球资本主义或新帝国主义条件下新的宰制的可能。而这两个层次都关涉到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即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所指涉的意义的第一层面。
就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第一个层次而言,我们需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后殖民主义为什么要将批判的重点放在殖民意识形态上?它要达成一种怎样的理论目的?它与反殖民运动的关系如何?就当时的历史情形而言,反殖民运动是以政治斗争的形式展开的,反殖民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但是,政治的独立并不代表长期以来隐藏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文化霸权和文化压迫的祛除。而其后的事实也证明,独立后的民族国家仍然在各个方面受到西方文化与思想的钳制,这就说明,反殖民运动的成功并没有完全重新建立去殖民国
45家相等价值的文化○,如法侬所分析的“殖民自卑心态”(colonial inferiority)仍
在后独立国家中持续发生效用,以致影响到这些国家独立后的道路选择和文化自
9
信。用印度批评家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的话来说,现代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和时间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空间(当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空间),“西方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也在人们的思想里”○。
46
在此情况下,文化和知识经验上的反殖民即后殖民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上的反殖民是后殖民理论最核心的关切点,后殖民理论强调文化议题其实也是因为反殖民主义的某些未竟事宜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所以,反殖民强调政治斗争,后殖民强调文化批判;反殖民的目标是达到政治上的去殖民,后殖民则更进一步要求文化上甚或心理上的去殖民,后殖民是反殖民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某种延续。正如罗伯特·扬所说:“后殖民理论不只是要将遗留在去殖民国家的殖民思想祛除,也要把留在西方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消弭殆尽。政治上的去殖民一
47旦开始,紧随其后的必然是文化的去殖民:将西方去殖民,并把它解构。”○两
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殖民侧重于对殖民现象进行政治经济的批判,而后殖民则重点从文化心理与知识形式上加以批判;反殖民往往具有排他性,与民族主义相扣连,而后殖民则意识到殖民意识形态对批判主体的限制作用,避免采用简单的殖民者/被殖民者这种敌我二分的对立模式去分析压迫、统治和思想控制以及确定自己的斗争任务。后殖民主义把要批判的殖民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复杂的思想结构,它存在于后殖民批判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之中,并不仅为殖民者所专有。因为在后殖民批判看来,以简单的“我/非我”两分差别观去分析殖民主义内在的各种压迫、统治和暴力关系,其实是受到殖民政治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接受并运用了它,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无视反抗者主体和反抗对象及任务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使得压迫、统治和暴力能不断地以新的两分对立形式在新环境中保存下来,甚至恶性发展。因此,后殖民批判既包括对后殖民主体本身的解剖,还包括对批判者身份定位、认识局限、历史负担及他所处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知
48识权力关系的认定等等。○
就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第二个层次而言,我们首先要对殖民主义结束后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二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然而,好景不长,到20世纪70、80年代时,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加深,第三世界国家也深陷滞胀和腐败的泥淖,而处于艰难时世中的西方资本主义终于完成咄咄逼人的重建并终结了第三世界国家民族—革命的独立幻想。这一时期,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脱胎而出的年轻的民族国家不得不再次面对新殖民主义的现实,承认他们无法独立自主,——政治主权未能带来真正的经济自治,而且在西方统治世界时,永远无
49法取得经济自治。○殖民地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自由与民主更是出人意料地难以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