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重点
在引进技术中,由于重“引进”而轻“消化”,不能有效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重“硬件”而轻“软件”,引进大批设备并未构成我国创新活动的源泉,未能引发出技术水平的自我提高,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常常是时间过不了多久,引进的新技术很快就会变成旧技术,引进的新设备又变为旧设备,继而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所淘汰,于是不得不再次引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最后导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在80年代,伴随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所发生的重复引进现象更是十分突出。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引进,如彩电生产线引进了100多条。
3.现行体制中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研发资金投向错位
国内外实践证明,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技术支撑薄弱,一个体制性的原因是,我国科研开发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尚未发展起来。我国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分布在企业的仅占27%。而科研院所实行“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方针,“先研究技术,后找市场”,与企业所需要的“出产品、出效益”,“先研究市场,后研究技术”的科研方针相背离。其结果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从世界经验来看,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如通讯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钢铁现代化源于奥钢联、新日铁实验室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2亿美元,企业占66.8%,政府只占29.2%;日本研发投入982亿美元,企业占72.2%,政府只占19.5%,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研发展格局。而在我国,虽然早就提出要使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但并未引起重视,也缺少规律性认识,不但没大力支持,反而财政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从1985年的13.17%降到2001年的3.92%;全国77%的研发经费投向科研院校。与世界规律与趋势相对照,可以说,我国科研资金的投向出现严重错位。
4.宏观调控乏力,相关政策不配套
由于没有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在主导地位,国家对技术引进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规划,特别是未能在技术引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明确而统一的国家技术引进战略和计划(包括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消化吸收政策、技术开发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导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消化吸收创新都处于无计划状态,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今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不是统得过死,就是放得过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与平衡的运行机制,致使越来越多获得自主权的企业和地方处于多头引进状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和政出分门,使国家政策出现许多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客观上鼓励了重复引进和大量进口,打击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P192-193
8、如何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