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握以下应用手法。
1.要善于把握功能空间序列与观赏空间的统一,整个室内﹑外环境的功能尺度与空间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相协调;2.充分发挥本体形态的主干作用,尽量利用建筑装饰构件自身作为设计符号载体,突出纯正的“建筑语言”,保持建筑环境形式的抽象纯净;3.在运用构件表达语义和结构形式美时,注意内在的结构逻辑,不歪曲﹑掩盖构件的技术语义,呈现清晰的力学法则;4.具象的图像性符号使用要得体,必须与环境整体相融合,不宜滥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妙;5.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场合,善于把大分量的具象符号从单体构件中分离出去,转到组群层次上突现指示性与图像性的结合,保持单体物件中指示性设计符号体系的完整;6.在表达民风民俗﹑哲理文脉等方面需要通过象征性设计符号来表现时,要严格予以规制,设计手段以抽象象征为主,这样既能有效地增添建筑环境体系的浪漫韵味,也不致于繁琐和复古。通常抽象象征的手法有方位象征﹑几何图像象征﹑形制象征﹑色彩象征等。
总之在设计符号和创新与构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重要特性。一是多元性:一个建筑环境,所用的符号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应包括功能特性和指示性符号,又要包括文脉的象征性符号以及许多直觉性图像符号,使环境意境丰富多彩。二是重复性:符号以不同方式﹑尺度在建筑环境上重复使用可以加强信息传达的主题,如同音乐作品中主旋律的重复出现给人以强烈印象一样。三是重构性:即符号通过切出﹑易位﹑裂变﹑叠合﹑尺度重组﹑材料重构等手法将建筑室内立
方体空间打破,并建立新的秩序和组合。四是变形性:对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合理的变形或抽象化﹑几何化,形成一种更新的联想境界。五是隐喻性:即抽象的象征手法如以柱代表树木,以曲线﹑兰色代表海洋等手法,让环境场所具有特殊的“意味”,更富有哲理。
符号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告诉我们一种设计方法,而且还教给我们如何去思考,但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有待我们去实践,去发现,从而跨越建筑语言层面的障碍。
思考练习题
1.课内作业题——建筑符号的抽象和重构
1)作业要求:取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形式,抽取其中若干的建筑符号。将它们进一步抽象和变换,重构于一座现代建筑门窗立面中。要求提交多种变化草图方案。
2)教学点评:要求画出抽取的原型符号,使其进一步抽象﹑变形,经一系列转换的过程,最终设计出有传统意味的现代建筑门窗立面。
3)作品鉴赏:贝律铭的收山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可以解读到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十分嵌合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内蓄的江南士风和吴文化的整体环境。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以适宜博物馆展陈;书画厅巧用九宫格,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
景空灵淡泊,若隐若现。设计符号的建构,在整体上感受到文化的沿连与传承,更震撼于对苏州园林建筑的创新和超越(见图104~107)。
2.课外作业题——景观凉亭设计
1)作业要求:从西方古典柱式和拱券中抽象出符号,将它们变换,启发思考,做一凉亭设计。
第四节 环境与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初创于德国,后发展成当代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由于此学派是以人对图形的视知觉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以完形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乃至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心理感受有密切关系。
研究环境建筑中的心理学问题来源已久,早在1886年德国的沃尔芬就发表了《建筑心理学序论》。而把完形心理学具体、系统地运用于建筑领域的是丹麦建筑史家拉斯姆森,他在《作为经验的建筑》一书中,用完形原理来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也引用这一理论进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罗以其高深的艺术修养所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更与完形心理学揭示的“完形原则”不谋而合。
针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在完形心理学中可以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建筑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丹麦学者埃德加·鲁宾很早就注意到主体与背景这一视知觉现象,在1920年他绘制了著名的“杯图”来说明这一点(见图108)。
人的视觉经验证明:当人的视线观察到图中杯形,则此杯形易成为视觉的主体,黑底成为背景;若注意到的是脸形的轮廓,则脸形成主体,白底成为背景。有关的现象在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中不胜枚举,典型的如中国苏式园林室内漏花窗,图案黑围白或白围黑,主体与背景相映成趣(见图109)。
完形心理学家进一步归纳出主体与背景关系的一般规律:主体表现较明确;背景相对弱;主体相对于背景较小时,主体总被感知为与背景分离的单独实体;主体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似时,主体与背景可以互换。
在环境景观、室内设计中有意识地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仅符合视知觉特点,更有助于强调设计表达的主旨,突出整体布局中的“趣味中心”。例如,贝律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入口设计(见图110):棱形的雕塑和作为背景的由简洁挺拔的直线组成的建筑成体量、形状、质感和明暗的对比,这既增加了公共建筑环境的韵味,又点明了美术馆这一特定建筑形式的主题,并形成入口的导向;又如某美容院室内设计中把美人头的侧面剪影作为隔断造型,既划分了空间区域,视觉的主体形象又鲜明夺目,突出了美容室的特定环境气氛。
无疑,环境,室内设计中某一形态要素一旦被作为主体,就会对整个构图形成支配地位,反之不重视主体的设计常易造成的消极的视觉效果。那么,怎样构成“良好完形”的主体呢?对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造型和室内二维几何平面、立面形态来说:面积相对较小的,尤其是小面积形态与背景采用对比色时更易形成主体;整体性强的形态
易构成为主体;封闭形态比之于开放形态易成为主体;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为主体;对称形易成为主体;简洁的几何形态易形成主体;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构成主体,如凸出形态的顶棚,富有层次的变化,很自然地降低了局部空间,以适宜于这一区域活动的场所感和领域感;动感、变异的形态易构成特殊魅力的主体,如用动态很强的瀑布墙,突出了空间的生气和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如勒·轲布西耶、路易斯·康、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等还善于运用环境形态中光影的变幻,来丰富环境主体的表现力(见图111)。
二.整体性与简化原则
完形知觉理论观点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累加,知觉在组织视觉刺激时总是先感知到整体,之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元素的诸成分而人的视觉思维还尽可能把空间位置邻近的视觉元素简化成明了、整体性强的视觉形象,所以许多杂乱、繁琐的复杂形体对人的视觉心理往往造成暧昧、不明确的“消耗性思维”。
在二十世纪的建筑、室内设计中简化与整体性已成为最基本的造型原则。现代环境、室内设计越来越注重各造型体系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图式符号、家具陈设等形式的抽象化、单纯化、象征化;在室内空间构成中注重秩序的简洁,即充分运用建筑构图中的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和重复、基准、变换等秩序原理形成各造型要素间良好的“力场”。但简化原则的应用也有两面性,过分强调一点而忽视风格手法上的多元化与兼容性,反而会导致设计作品和视觉感受境界的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