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2~16分钟 游戏,方法同上)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7~21分钟 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魏征。 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朗读 22~30分钟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策) 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演示:贞观新政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30~35分钟 (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阅读并思考 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学生发言 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课堂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36~38分钟 小结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课堂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练习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39~44分钟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课堂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45分钟 延伸 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 总结 评价 典型例题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选题角度:
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由于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因此,只要能判断一个题肢有错就能够很容易的选出来。A选项很明显是隋文帝改革的内容,应该与唐太宗无关,因此,可知答案为A项。即使不知道A项有错,学生也可以逐项检查,也可以发现后三项均与唐太宗有关,而A项显然是很重要的政治改革,在本课的学习中竟然从未提及,正好说明它一定不是唐太宗的改革。 答案:A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建立于:
A.618年 B.626年 C.581年 D.589年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二)多项选择题
3、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1.A 2.A (二)3.AB (三)材料解析题
4、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