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全文赏析] 文章写梅雨潭的绿,用了四个关键性的句子来抒发感情并指
示写景层次,那就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四个句子,连同抒情性的交待行踪的句子,与课文的首尾两句,共同构成情的律动,串连起景物的各种美来。
15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三、壶口瀑布(选段批注和解析)
梁 衡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0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赏析] 这一段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 重点写瀑布的粗野和雄壮。调动
声觉、视觉,采用大量动词、比喻、心理描写等,不一而足.记叙型的散文,描写为王.结构上说,首尾呼应,远近结合,详略结合,浓淡结合.亦文亦画.
[总结] 对文章进行批注时
16
1、极富生命力的字、词
2、最感动或最精彩的句子 3、易于发生联想、想象的片断 选择的批注点可以是: 4、易于产生哲理性思索处 5、有疑惑处
6、精妙的开头或结尾 7、鲜明的写作特色
1.对极富生命力的字、词作批注。
课文中的有些字、词,极富生命力,往往一字尽得风采,一词尽显神韵。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字、词作为批注的内容。
2.对最感动或最精彩的句子作批注。
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些最令人感动或最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往往成为这篇课文的“亮点”或关键句。批注这些句子,有助于理解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
3.对易于发生联想、想象的片断作批注。
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一类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想象是对个人的或人类的已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4.对易于产生哲理性思索处作批注。
许多文章言近旨远,闪耀着璀璨的哲理光芒,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性。这类文章,可思考:哪些句子最富有哲理?饱含了怎样的哲理?由这些句子,结合你的人生体验,你产生了哪些深刻思考?
5.对有疑惑处作批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会有探索精神与批判精神;有疑,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有疑,语文课才会有智慧含量。
6.对精妙的开头或结尾作批注。
人们历来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无定法”,课文的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背景渐入,或设问置疑,或引用名言,或精辟设喻……课文的结尾,或点明主旨,或展望未来,或戛然而止,或出人意料,或饱含哲理……真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也正体现了语文色彩斑斓之美。
我们写作文,固然要做到“凤头”般有吸引力,“豹尾”般有渗透力,但也要视文章表达的实际需要而定。如能做到独具匠心,又自然而然,则最佳。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苦心经营的随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
17
7.对鲜明的写作特色作批注。
许多课文往往写作特色鲜明。有的美在立意,有的美在形象,有的美在语言,有的美在结构,等等。
【练习】
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对课文《最后一课》做批注。包括眉批、旁批、尾批,并作简单的提要概括,旁批可以是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等,可适当使用批注符号。
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批注式阅读教学资料(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