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高度专业化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⑤大量同类企业集聚
82.美国“硅谷”生产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83.“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地理位臵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高素质人才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84.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0
85.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86.交通运输网:
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构成要素:交通点和交通线
两种基本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两种及其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
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87.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因素: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等因素 88.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P80)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89.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如:湖南株洲市、日本筑波
②一个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随该地区主要的交通线变化而变化a.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b.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扬州、济宁。 90.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大;
②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臵,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21
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91.商业网点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新街口、山西路),交通原则(装饰城)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或保持原始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环境问题突出
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谋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93.人类与环境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的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94.环境问题产生机制: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95.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96.环境问题危害:
22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人类生存;
局域性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97.环境问题表现:
地区差异: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
国家差异: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 污染转移
发展中国家,主要体现为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9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99.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00.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采集渔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23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0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沉重的人口负担②自然资源相对短缺③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
102.发展总体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①发展集约型经济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0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工业生产:清洁生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公众参与:积极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行动或项目、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最新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