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自然团聚;
达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臵相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
42.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
7
镇的过程。
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 4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5.城市化的重要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4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47.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8
49.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①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③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④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 50.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51.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5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53.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臵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
9
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 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60.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
6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 6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主要分布区: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
10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6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64.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特点及原因:
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投入大
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粮食总量需求大、小农意识强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特点:水旱灾害频繁 65.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
11
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面食和肉类、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条件)。
6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家庭农场生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类 型 案例 地区 作物 主要分布主要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最新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