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逻辑联系:
人口增长过程及地区差异 数量变化: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人口的变化 人口迁移过程 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
1
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8.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高 低 传统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土著居民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2
人口二战前 迁移 欧洲←亚洲→北美洲 非洲→美洲 迁移欧洲→美洲→路线 大洋洲 南美洲→北美洲 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 迁移集团性、大批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特点 移民为主 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大洋洲 ↓ 二战后 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建国后到 古代 80年代中期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迁移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特点 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3
80年代中期以后 流量增大,流向由有组织、有西北内陆向东南沿计划进行 海迁移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
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
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个
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4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3.城市形态:小比例尺地图——点;大比例尺地图——面。 24.地形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25.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成都;条带状——兰州;分散型——重庆。
26.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7.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8.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9.中心商务区(CBD):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③外观上表现为建筑
5
物高大稠密。
30.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
31.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3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3.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来说,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社会因素:工资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分化;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种族或宗教团体的优势,往往会形成种族聚居区。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 3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
早期: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最新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