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马克思主义原理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 “一分为二” B. “合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7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圜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之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从哲学上来分析,这体现了( ) A.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 抓主流、抓关键的方法
D.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8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