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3.“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4.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5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6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