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引子]
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思考让我们清醒,“黑色的眼睛”让我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的现象。
一、情景因滥而无效
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需要借助于情感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融洽、愉快、舒畅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的重视情景的作用,拿情景滥用:
[现象]
1、情景一味追求趣味性。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景,就能使课上的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欢迎来我家”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特征?
(生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一个词,你们做一个相反的动作好吗?
(师说起立,生坐不动,师说向右转,生向左转……)
师:这节课我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等会把他们请出来好不好?(板书课题)这个情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的是什么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用来做什么?与学习“欢迎来我家”有联系吗?这样的空架子在教学中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在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情景脱离生活实际。
一位教师在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时,创设了多种活动方案,多媒体出示多种活动场面,让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热情很高,好象去公园玩,说实在的,社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创设这个情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德育,但这个情境的创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3、情景失去了教学效果。
在 “我来做个小导游”中的情境创设:
课件演示:阿笨猫一跳一跳地向大家介绍家乡,它用滑稽逗人的动作和可爱迷人的表情述说。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把教材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童话故事,制作成课件,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可是面对上述情景,学生们只对“猫”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教学效果又从何谈起。
[反思]
在当前小学教育活动中,情境设计已引起普遍重视,特别是新知的引入,尤为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使品德教育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可以改变枯燥、抽象、说教的教育状况,也是现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有时候我们对德育与生活联系的理解过于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上一堂课挖空心思,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若是按照上述做法,把形式和内容机械的割裂开来,非但不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应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出发作适当的理性加工,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