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要营造的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老师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式的交流。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定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儿童自己的“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不是别的,而是其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可感、可触、可说的一些因素。在这个对话形式的构建中教师首先要淡化角色意识,要成为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而不能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以“导演”的身份来控制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认知或者记忆带入课堂。对于一个话题,只有学生一方的思想和活动,而没有教师同类活动,对话哪能形成。
比如《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这一课,在播放"解放军抗洪"和"一个顽皮学生为了逞能爬电线竿"的录像片段后,教师问学生:"刚才哪个是勇敢行为?"学生会说解放军叔叔抗洪是勇敢行为。此时,如果有学生说,爬电线竿也是勇敢行为,因为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这时,教师应当以倾听者的身份认真听完学生的理由,肯定学生敢于说心里话的勇气,然后再次设疑"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都是勇敢行为吗?到底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黄强做的三件事(掏鸡蛋、拳砸砖头、练跳山羊)的动机和结果。在充分分析讨论中,教师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并结合身边的事例,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白"有正确的动机,不怕困难、挫折,勇于伸张正气,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都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而"逞能、蛮干"则是无知行为。这作为学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也要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教师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其职责将更多的是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的引路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授道者。2、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品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式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教育无意中在剥夺学生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孩子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教育成为共性的教育,缺乏个性的风采。我们所提出的“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现在提到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学习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构建一个互动开放的课堂可以从两点着手:
一个互动开放的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宽容”的课堂。
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在我们传统的思品教学中,学生对一个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学生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会被老师不厌其烦地更正,在不“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机械地接受着来自书本来自老师的道德观念,“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学生往往强压自己的想法,可正因为这种压抑,让学生对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道德行为产生排斥、反感,在这些充满着各种好奇想法的脑袋中打满了许多问号,为什么这样不对?为什么我一定要向他一样?为什么……
长期以来,个人仅仅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存在,“同”成为知识拥有者理解与交往的尺度。在同一性的权威话语下,“个人”、“不同”、“差异”往往与超长越轨、离经叛道、胡作非为、有悖公德相联系,在新课程引导下的思品课堂应该宽容地接受学生多样化的见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用儿童自己的生活文化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