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文本对话不透引发的“意外生成”
丰富、真实的道德体验和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都源自学生和道德文本进行扎实有效的对话,否则就只能是表层次地抓着几缕道德的皮毛。然而学生与道德文本的对话又是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丰富的,它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积极的思维作保证。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和道德文本对话不透,就会明显影响到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认知的把握。对于道德观念、道德价值也往往只停留在现象表层,无法涉及到内在。于是,学生在回答时,也就很难达到老师心中预想的深度,以至出现某些“弦外之音”。即使你再鼓励再诱导,学生仍然是一锅温水毫无起色。这时教师就会觉得焦急,深感束手无策。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与预想的差距过大,遭遇如此的临场变故该如何应对。倘若在情急之中,将“预设结果”双手奉上,又显不妥。 当学生与道德文本对话不透时,往往只抓住道德内容的表层知识。所获取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远离品德课堂教学的意图。于是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的回答自是无法触及道德概念本质,出乎教师意料之外。可是,这也不排除在这些意外声音之中,能捕捉到适当的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的再朗读、再思考,提高理解程度。如《留下最美好的东西》一文的教学,由于忽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保证,学生在谈及道德收获时,只关注“鲜花、礼品”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对于物质以外的礼物,丝毫没有体悟。对此,教师并不急于公布答案,反而耐下心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行二次对话。有了扎实的对话基础,当教师问及:难道只有鲜花、礼品吗?学生便毛塞顿开:生1:在学习中别让老师操心就是最美好的东西。生2:用自己的认真、努力为老师献上最美好的礼物……于是课堂品德教学显得深刻高效。学生对于文本中包含的道德观念也拥有了丰富的体验,课堂生成丰富多彩。
(二)缺乏生活积累引发的“意外生成”
品德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密不可分,许多道德素材都会在学生现在或曾经的生活中经历过。这种与道德内容相关的生活积累,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然而,意外的资源有时也会在此处引发。尤其是当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过于贫乏时,缺少了相应的道德经历作支撑时,就会陡然增加学生获取道德知识、体会道德情感的难度,甚至会出现一些与教师预想情况不一样的实际的学情,暴出了“课堂意外”。 这种“意外生成”是由于学生缺乏与课堂道德内容相应的生活积累而引发的。因此往往表现为道德认知的偏离,或道德体验的真空,无法与道德内容形成共鸣。教学《苦难的岁月》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出生在幸福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艰难的贫穷生活。再加上如今的家长,从来不让孩子劳动,又使他们不知生活的艰难。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体会旧社会孩子的悲惨生活时,学生纷纷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积累,有的甚至产生怀疑:“老师,不可能吧。这么苦,怎么没有人帮助他们呢?”“工头这么残忍,他们为何不报案呢?”如此等等。这些已然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是却隐含丰富的道德价值。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何没人帮助,能向谁报案?造成这种惨剧的原因是什么?”以加深学生对道德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课堂交流也更显丰富精彩。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反弹式”措施。将学生的意外话题,经过巧妙地导语又抛给学生,提升了课堂品德教学的实效。
(三)道德体验独特引发的“意外生成”
道德体验追求真实和切身感受。学生在同一个道德情境中,所获得的体验就可能存在个性差异。虽然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设想了尽可能详尽的学情,但应该明白,无论多周全的预设也无法预料到课堂中所有学生临时生发的各种体验,即使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的道德体验与众不同,也会令我们的道德课堂惊现波澜。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会产生各具个性化的道德体验,要有充分的思想预备,尽可能预料到多种情况。然而更多时候,在教师预料中的“体验”,往往显得过于“大众化”,真实有个性的、有探究价值的独特体验,却总会出乎我们的预设之外。因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临时生发的,这要求教师也得即时处理。充分捕捉独特体验中有价值的因素,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思考,再体验,最终提升整个道德课堂中学生体验的层次。 这是课文《学会合作》中的一个镜头:学生在观看了录像片断《发生车祸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追求“意料”和“意外”的生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