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想可能出现的困境
教学是师生情感、体验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道德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差异,往往会在品德课堂中出现各自不一样的学习困境,教师能否及时、有效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境作一预测,设想课堂中会出现什么困惑,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1)道德认知受阻时
学生在新的道德内容面前感到困难,无法调用已有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课堂的道德认知,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对道德概念的不理解,对道德现象的不认可等等。造成在学生品德学习中的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自然也影响着现场教学资源的生成。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困境,进而准备相应的引导措施,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链接资料。“铺路架桥”填补学生认知领域的空白,激发他们的灵性,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 这种学习困境,往往出现在相对较为新鲜的道德内容,或高于学生真实道德水准的内容。如《竞争与合作》相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言,是个新鲜事物,尤其是“竞争”显得更为陌生。“正确对待竞争、怎样与他人健康竞争”都会让学生感到困难。于是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想到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多的相关链接资料,或者干脆是教师有效的讲解。
(2)道德情感被困时
由于学生对道德文本理解不深,或道德体验不够丰富,又或者缺乏与此项道德认知相符的生活积累。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可能产生道德情感囿于原有状态,出现情感被困的现象,此时便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学情,预想学生会不会出现道德情感的困乏。造成情感困乏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此设计好对应的举措,使学生在学习此道德内容时,能更顺利地激发道德情感。
(3)道德体验肤浅时
道德体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文明的道德行为,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但是在实际课堂中,也会因为道德内容、道德情境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真实体验的层次,造成深浅不齐。特别是道德体验肤浅时,学生便无法与道德内容形成共识,学习也就难以深入的开展开。在《学会合作》一课初次试教时,部分学生仅明白他们之间进行的合作团结,可对于进行合作重要性的体验却浮于表层。面对这种学情,教师在第二次教学中充分估计到存在道德体验深浅不齐的可能,并预设好当学生的道德体验肤浅时,可采用的方法。或讲解,或实践或增加情境的真实感,共同促进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
2、预测贴近实际的结果
学生在经历某个教学环节后,会获取多少道德认知,表现怎样的道德情感,产生如何的道德体验,都会影响着后续的教学流程。如何借助学生此时的道德收获,来指引下一步师生的教学流程,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课前教师应对课中要经历的道德活动或道德实践的结果,作一更为贴近学生真实情况的预测。估计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怎样的道德结果:“A、B、C”。提前对几种结果作好引导措施,以便在实际课堂中即时调整指导的策略,迎接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如《学会合作》中有一个道德游戏,学生在经历这个活动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或表层、或本质的道德收获,教师要有预先准备。届时才能做好,应对不乱并借助学生真实的道德结果,调整指导的策略,使他们拥有更精彩的道德收获。
(三)选择准确的生成点
虽然“课堂生成”追求的是师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平等而开发的互动交流,但它并非就是远离道德内容的任意生成,也不是让教学陷入无谓争辩、纠缠不清的局面。有效的生成,必须是以特定的道德素材为基本,选准品德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然后展开精彩的师生交流、碰撞、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应该选择准确的生成点,以保证课堂生成的扎实、有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追求“意料”和“意外”的生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