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悖点
品德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都有深入学习的价值,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那怎样让“课堂生成”显得更加符合课时品德目标,更具道德探究的价值,就必须根据每篇道德文本内容的不同而选择准确的生成点,相悖点就便是其中之一。 品德教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局部“美化”之后日常生活。它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近况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差异,或甚至于是“背离”。于是这种不一致,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此处道德内容时,显出复杂的学情,这其中就会隐藏着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设想在真实生活与文本品德教育的相悖点,预留充分的生成空间,鼓励学生就此差异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入口,作为生成资料,引导学生开展再讨论、再思考,以化解这些相悖点,进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如《诚实是金》一文中,提到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耳闻目睹”,会存在某些差异:“家长说谎怎么办?”抓住这一点,捕捉准确的生成点。
2、分歧点
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道德积累及道德判断的距离。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道德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产生你我分歧,争论不休。而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刻解读道德文本,促进“课堂生成”的良好契机。借助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分歧点,引导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与他人(包括文本)进行争辩,从中选择有效的生成点,使教学出现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如《遵守交通法》一课中关于骑车带人的道德现象,不同学生之间会产生异议“行与不行”。于是教师就可利用这个分歧点,引导学生争辩,精彩的生成也就随之而现。 3、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链接点是两个知识在彼此接触时,相互碰撞的关键点。学生在进行新一课的道德文本学习之前,通常具备一定的道德积累。但它对于文本道德体系内容而言,相对显得陈旧。于是在新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着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如《竞争与合作》一课中,由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他们对于“竞争”拥有一定的接触,但这与文本中“竞争”显然存在距离。此刻,教师便可抓住这个关键点,可以捕捉许多的生成资源,经过引导,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对道德新内容的学习和内化。
(四)引领生成的方向
生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会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曲折。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道德体验的独特及道德思维的差异,有时在品德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即时学情,会存在着某种价值的偏离或认知的偏激。此刻便需要教师以委婉的方式指导,引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现场生成的道德观念、品德态度,更加符合课时道德教学意图和学生身份的要求。
在真实的品德课堂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领: 首先是“广度”,即是从横向拓展而言。通过量的收集,感受此种道德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由此加强学生对她的认同和接纳。其次是“深度”引导学生对道德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质性的思考,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获得更为真切的道德体验。如在谈论《学会合作》时,当学生说出人们合力抢救病人,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少了医生或少了护士会怎样?以此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第三是“价值度”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生成的道德体验,有时会显得偏颇,脱离文本的主旨。于是教师就应正确引导、矫枉过正,令“课堂生成”既精彩又科学。
邂逅精彩的“意外生成”
“课堂生成”倡导的是具有生命力、动态发展的教学活动。它将学生视为充满灵性的生命体,可以尽情迸发学习的智慧和活力。由此也给品德课堂带来千变万化的即时生成的教学情景,有些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学生真实的学情,其间也总会隐蔽着丰富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意外生成”。通常这种生成会造成两极化的效果——尴尬或精彩。但不管如果如何,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近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追求“意料”和“意外”的生成(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