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5个世界地理区域、5个国家和5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 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当然,新课程标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同样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有:
(一)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阐述不够清晰
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都能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一向所说的“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还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有效教学必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东亚地区学生在解难能力上比西方发达地区同龄学生为佳,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科知识的东亚学生的解难能力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低,更不能片面地批评学科教学,而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教学内容是不重要的。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