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获得极大成功。1980~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速(7.1%)高9.4个百分点,制成品出口比重从30%上升到90%以上,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产出的1/4。这种战略之所以长久实施并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是共赢或多赢战略。在这个战略中,特别涉及拥有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及世界上最大进口市场的美国及亚洲各国。没有美国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对美出口的高速增长,鉴于在多数贸易产品的生产网络中,中国处于终端环节,没有对美出口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理由和办法维持中国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的大幅增长,过去几年中,中国与美国及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深化。
美国转向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的发展模式,更助长了美国消费狂热。据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观察,本世纪以来,美国消费占新增GDP的90%,这无疑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出口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不断增强的联系,帮助成就了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亚洲区域经济圈的崛起,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地位。从美国来看,亦有好处:大量物美价廉的制成品进口,提高了低收入者福利,降低了通货膨胀预期,使经济进入无通胀增长轨道。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曾从这种经济模式中受益,尽管这种模式给贸易各方带来巨大不平衡,但对一些观察家和政治家而言,不平衡相当于资源从盈余国净流入赤字国,是日益一体化全球经济的一种自然而无害的结果。
但这种模式终究无法持续。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建立在其上的过度消费回归收入主导,消费增长将保持在可持续的规模和速度上,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发展战略,减少外部依赖。实际上早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已认识到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投资过热,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革新图变的发展思路已开始推进。有国外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依赖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廉价制成品的发展模式。但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及以整合、优化内在条件为目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也就是说,存在着巨大的惯性力量,使旧的发展模式继续。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恶化,加大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推动力。
第二,改变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
过度金融化导致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逐利游戏,从而扰乱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上看都潜藏着这种风险。
从宏观上看。首先,资产证券化过程可在不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提高货币乘数,导致生成许多复杂的资金流动,增加通胀的可能性。2002年以来国际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工业初级原材料产品、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与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美元贬值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正处于世界加工厂的中心位置,对这些产品需求巨大,因而也比其他国家更多地承受了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商品价格指数期货的发展,强化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增加了商品市场投机的诱因,使生产者面临更加不稳定的原材料市场。最近一个时期,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运行趋势,似乎受供需基本面的影响在变小,驱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更密切。从过去经验看,较低的利率减少了持有商品等无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而通胀预期的强化,则增加了对实物资产的需求,加上美元疲软,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因素。在一个流动性过剩的世界里,商品金融化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