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婚”这样一个意思。
5.顺应性
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语言的选择与使用本身就是对交际语境的一种顺应,即顺应受众的情感和理念等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社交因素以及时空等物理因素,以期达到目的。预设触发语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必须具有顺应性特征。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如:
四、对预设有影响的可分析性因素
预设具有以上诸多特征,而且进行会话或理解理解的都是主体人,所以它还具有主观性、社会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交际时预设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干扰项,这里我们仅分析一些对预设有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涉及方方面面,种类繁多。
1.国别对预设的影响
“条条道路通罗马。”在刚开始被引入汉语时被改成“条条道路通长安”。在这句翻译当中,“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句话中预设了每个人都知道罗马这样一个地方,而在中文译者心中可不是这样的,作者无法预设每个人都知道罗马,所以只能将罗马改为大家都熟悉的长安。随着人们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罗马,了解罗马,也知道这条谚语的由来,所以大家又接受了“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样的翻译。这里通过预设触发语“罗马”“长安”分别预设了说明大家都熟知的两个国度的地名。
2.性别对预设的影响
由于人们习惯性地以自己的性别文化来理解异性的言语行为,误解甚至冲突便难以避免。贾玉新提到如下例子来说明此现象。Roseann和Drew是同事,在一次服装设计表演的讨论会上,在Drew发表意见时Roseann一直点头并不时说一些类似“mm”,“um”,"yes”等口头语。当Drew讲完自己的意见征求Roseann的看法时Roseann说道, “I really don’t think that plan will sell the product”(“我认为这个主意根本不会赚钱”)。听到这句话,Drew感到很困惑,他反问到“Then why were you agreeing the whole time I presented my idea?”。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在此上这个事例中我们能看出Roseann作为一名女性,她理所当然的预设了大家遵守的礼貌原则。而对于这一预设,显然Drew是没有注意到也不领情的。所以这里才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3.年龄对预设的影响
年龄是话语交际中一个要考虑的很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知识建构,当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交际时,就有可能产生误解,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代沟。究其本质也是预设不同所导致的。看下面这段对话就知道了,
母亲:刚才上哪去了?
女儿:上网。
母亲:上网。那又是什么?
女儿:上网就是上网嘛。
母亲: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以后不许去了。
由于母亲对网络这一新事物知之甚少,因此在女儿的回答“上网”在母亲的认知环境里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预设就无从产生。而对于女儿来说,上网是件人人都知道的普遍认知,因而瞧不起母亲的无知,也就不愿意解释“上网就是上网嘛!”。在她所接触的群体中上网不是个新概念,她预设了听话人了解上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浅议预设触发语(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