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句法手段或语序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设,利用句法手段或语序的调整来达到突显信息的目的。在汉语中的“是..的”式和“..的是..”式,“it is … that/who …” 强调结构中,焦点信息总是紧跟在“是”或“is”字之后的部分。句子“小李昨天去了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设而变换为如下几个强调句:(1)昨天去图书馆的是小李;(2)小李是昨天去图书馆的;(3)小李昨天去的是图书馆;(4)小李昨天是去图书馆,而不是去干别的事了。从(1)到(4),信息中心均为“是”字后面的成分。在(1)中,信息中心是“小李”,(1)的预设是“有人昨天去了图书馆”,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是“小李”而不是别人昨天去了图书馆;在(2)中信息中心是“昨天”,(2)是以“小李在某天去了图书馆”为预设的,说话人在(2)中告诉听话人小李是在“昨天”而不是在别的时间去的图书馆;(3)突出的信息中心是“图书馆”,其预设为“小李昨天去了某地”,(3)说的是小李昨天是去了图书馆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4)的信息中心是“去图书馆”这件事,因而,(4)的预设是“小李昨天做了一件事”,说话人在(4)中以“去图书馆”这件事情为信息中心,所传递的信息是,小李昨天是去了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借书)而不是去干别的事去了。
由上可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突出信息,交际者心目中总有着某种预设。除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预设触发语之外,语篇也往往利用预设来达到连贯的目的,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篇幅。那么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2.2.4 预设触发语的歧义分析
预设是指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如果在预设方面说话人与听者形成了共同场,这时就不会产生误解,否则将产生歧义。
1.“姐姐又买了一条裙子”,对“又”可以有两种理解:a.姐姐已经买了一条裙子,然后又买了一条裙子;b.姐姐已经买了一件衬衣(或其他衣服),又买了一条裙子。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它们各自预设的不同而引起的,前一种理解的预设是“姐姐已经买了一条裙子”,后一种理解是以“姐姐已经买了一件除裙子以外的衣服”为前提的。
2.“网上也可买空调”,同样也可以有两种理解:a.别处可以买空调,网上也可买空调 b.网上可以买别的家电,也可买空调。之所以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是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同的预设基础上。a 的预设是“别的地方可以买空调”,b的预设是“网上可以买别的家电”。看来,预设不同,对句意的理解也会截然不同。
带有标记性的句式,如强调句:it is/was … that … 的预设,因在前的因果句Because /Since …, …等。
除了以上在句子中会产生歧义以外,在语篇中预设有时也会造成歧义。如:
乞丐向一位老太太讨饭吃, 老太太问道:“你吃不吃隔夜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浅议预设触发语(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