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ce(1975)曾在其会话理论中根据一套总的交际原则,如合作原则,对说话人如何传递会话含意,进行过探讨。并认为含义可以由特殊的词项或语言结构来确定。如:
(27)he is an Englishman; he is, therefore, brave.
该话语中的Therefore表示,他勇敢是他是英国人的结果。但如果这一结果不成立,该话语也不会有错。“结果”(consequence)既可以指一种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主观推断以后得出来的逻辑结论。但在Grice看来,上例中的therefore不表示他勇敢是因为他是英国人,而指他是英国人这一事实是认为他勇敢的理由。也就是说,此例中Therefore表示前后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推理关系。同样,下例中的after all也表示两个命题之间的这种关系: (28)He is brave; he is, after all, an Englishman.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分的命题内容就被理解为结果。即Therefore引导一个由前一命题所证明或证实了的命题,但after all引导的命题则为前一命题的证据。Therefore, after all等就是一种推断性联系语。话语中这种联系语所起的作用就是限制听话人话语理解时对语境的选择,这就是说话人对话语关联性的语言制约。与此相反,话语联系语这样的语言手段不构成所在话语的内容,即它们的出现不能说是给话语增加了任何额外信息,而是保证联系语所在话语的信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具有关联性或相关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代价/努力。如上例(27)中Therefore的使用就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把前一部分的命题内容当作后一部分话语命题内容的实证,在这一语境条件下去对该话语进行加工处理。
6 结束语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生成与理解话语,这是一个争论已久但仍无定论的问题。而话语生成与理解应该是在一种认知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会根据交际需要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制约。使用话语联系语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手段,它会对话语生成与理解产生重要影响,能揭示话语字面上没有明确表明的内容,即短路信息,从而实现语用制约。总之,从认知角度看,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以最小的努力去取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对重新研究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的许多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而且对考察语法成分在话语组织中的作用也很有启发意义。本文借用该理论对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但英汉语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语用制约手段?话语联系语的分类、作用是否完全一致?英汉语中的信息短路是否相同?这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我国部分学者,如廖秋忠(1986;1987)曾根据功能与位置两个标准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篇中联系语的组篇功能进行过探讨,分析它们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影响。廖认为,从功能上,联系语是用来明确表达语言片段或语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转承关系。然而,类似“不过”、“由此可见”、“看来”等联系语如何从认知上制约话语理解等等问题,以往的许多解释都未涉及。对话语生成与理解这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尚需进行深入的探讨。
注 释
1.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即语境,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各种信念、设想、期待、记忆等。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不变的。
2.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由三方面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
3.语境效果分为三种情况:(1)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产生语境含意;(2)新信息进一步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3)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否定、放弃现存的语境假设。
4.也可参见《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第7—8页中的例(13)、(13’)和(13’’)。该例可作类似解释。该例说明了,要语言得体、合适,说话时就要注意分寸,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