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受过程与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有关。人要完成一项活动,必须要有能与完成这项活动相匹配的能力。不同的人,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同一个人,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能力也存在不同。这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个人奋斗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在不同的场景中所需的能力也各有侧重。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思维能力强的人,在知识理解和记忆方面占有优势;观察能力和社交能力强的人在捕捉信息和体察反馈方面占有优势,便于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接受者的能力差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3.接受过程与外部环境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效果的好坏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具体到大学来说就是建立适合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一部分大学生也在社会大潮的裹挟下,意识形态动摇,思想混乱,精神萎靡,发展动力不强。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大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在所难免。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长,使校园文化精神能够成为足以影响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坚定道德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人生导向,从而约束思想行为,抵御诱惑,健康成长。此外,社会也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和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有利的大环境。
三、接受理论指导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对以施教者为主体的教育过程的研究和以接受者为主体的接受过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优化教育环节、提高接受能力、改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着力。
1.首先,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丰富课本知识的接受层面。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互动交流环节,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准确传达教育思想和教育信息。此外,仅仅凭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教育过程还要充分和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实践平台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讲解和实践,一改空洞晦涩的理论灌输,讲故事、树典型,使学生听得懂、看得着、跟着走,丰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不缺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它还需要通过其他专业课教育的开展来提供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的开展,能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获得更强的动手能力;此外,学校集体生活和社团活动又为大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这些都促使了大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
3.改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讲,要不断凝练发展思路和发展特色,建立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思想凝聚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诱惑时能够有依赖、有信仰、有寄托。从社会层面来讲,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教育人、引导人,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用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人生活,发挥作用。从家庭层面来讲,要不断提高家庭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辅助学校和社会施加正面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