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徐永赞
[摘要]在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因为以施教者为主体造成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主体意识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具体问题,从而影响教育效果。这迫切需要以接受理论为指导,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更多从接受者的角度观察和审视教育过程、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真正入心入脑,落到实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接受过程
[作者简介]王辉(1980-),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徐永赞(1970-),男,河北定兴人,河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河北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57-03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为“三个层面”“二十四字”,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又是需要每个公民努力培育、积极践行、深入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否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败和健康稳定。但传统的思想教育更多以施教者为主体,忽视了接受者的具体情况,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而这一问题也因近年来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兴起被学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一、传统教育方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施教者为主体,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却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人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对立起来,造成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主体意识差、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使教育效果很难落到实处。
1.接受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目的。传统的施教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造成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将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灌输,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明确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与学生缺少互动。明确统一的简单教育,否认了教学过程主体的差异性,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与学生缺少互动,既无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获取积极反馈,阻碍了教学相长的进程。
2.接受过程中主体意识的缺失。主体意识是指个体所特有的本质,它通过人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等表现出来。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体、以书本为主体,挤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长期单向灌输,造成了学生的从师从众心理,最终形成集体无意识。而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是很致命的。学生缺少选择判断的基础,于是普遍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去理解和掌握它的本质、内涵和意义,而不是主动将自己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大潮中去积极践行和深入弘扬。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只能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很难内化成为主体人格,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难度大。
3.接受过程中创新意识的缺失。一般情况下,传统教育过程存在教学活动整齐划一,教学内容强调共性,忽视个性,教学目的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性差异的问题。学生通过上课听讲、反复记忆、考试测评等途径来获取知识,知识的掌握过度依赖老师、依赖课堂、依赖书本,创新个性长期受到压抑,很难培养出创新意识和超越观念。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内化为具体的、多样的、差异的个人理想才能成为支撑个人发展的精神力量,才能转化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而教育的统一标准和严格要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要求和能动表现。学生掌握知识后没有能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也很难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创新效果大打折扣。而创新能力的缺失,无论从个体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二、以接受者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
以接受者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的研究,是以接受理论为指导的,它认为人要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总要有一定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条件作保证,还要考虑接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气质的树立,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1.接受过程与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有关。大学生心理倾向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同时共存,互相影响。而个性更多是个人风格的展现,它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下,各种相对矛盾的心理特质相互融合的程度不一样而已。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状态、知识构成、所处地域相对固定,所以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相对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几个不同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表述,正是考虑到了个性倾向的不同层次,在这些不同接受层次的前提下研究接受过程,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需要动机与接受。需要是人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自然反应,人在与客观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然要趋利避害,产生一些需求,需求越大,接受动力就越大。在个体需求的驱使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对外部环境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了动机意识。教育活动满足主体需求,主体的动机意识就会强,积极主动性就会高;不能满足主体需求,主体的动机意识就会差,就会消极、失落,不利于接受过程的完成,甚至出现心理抵触。
兴趣爱好与接受。兴趣爱好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积极反应。在兴趣爱好的驱使下,人们对特定事物总是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发生愉悦、兴奋等肯定情绪,从而对接受过程起到促进作用,甚至自发形成创新接受机制。
理想信念与接受。理想是人们对发展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内容为特点,还因此产生了对思想认识、喜好等方面的影响,促使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并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而信念则是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力求通过自己理想的实现对这种观点加以实证。坚定的信念确立后,会影响主体的行为,使主体行为更具有原则性和坚忍性,进而反过来促使个人理想的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