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题为《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其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央领导是多么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期间,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险,但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效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当代大学生不仅背负着家庭发展的现实责任,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因此,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沾染上了不良习惯,遭遇了现代文明及享乐思想的围堵,有人整天空谈,却不知研虚论玄肚子必空的道理;有人追潮赶时髦,嘴里边多是些流行歌曲,却把正气歌撩在一旁;有人紧盯着科学前沿,却不愿意为打牢坚实的基础而刻苦学习;有人不吃剩饭,生活方面却是大手大脚,不知倒掉了多少剩饭,把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扔在脑后;有人总把君子之风挂在嘴上,却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我行我素,甚至跟法律相对抗,伤害同学,违法乱纪,不讲奉献,损人利己。这些现象,令人揪心。对当代大学生灌输如爱国爱家、厚德素朴等理念,不仅不过时,而且很必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高校可以并且能够向社会不断输送正能量。
一、不要整天空谈,研虚论玄肚子必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也就是有些人所称之为的打开国门,从外面飘进来不少负面的东西,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大学生中,有人用大量时间去研究虚无飘渺的东西,企图超凡入圣。于是,谈玄论虚成为家常便饭,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他们热衷的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担当。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相当有文化了,可他们却失去了原来的朴素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刘奇葆同志指出: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社会价值观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在谈到文化行为时提到:文化人要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这种担当,对高校而言,就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身为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职责,乃本分。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出发,在校园里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校风决定学风,家风影响学风。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一时间,“家风”这个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我们要跟学生家长们经常沟通。平时,则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子女,如其父母信仰独特,或迷恋于赌博,有的在国外工作生活,甚至因为犯罪仍在坐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们不能放弃,要主动跟他们交往谈心,让他们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拿家里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不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安心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奉献。甚至,我们还要预先跟学生们谈走向社会后建立新家风的问题,因为高校学生离开校园后马上就要面临成家的大事,由大学生组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具备良好家风的社会实体。
当代大学生,不只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还要有奉献社会的才能,锻炼迎接生活风浪的毅力,培养人文素养,形成高尚品格。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们学会观察人生和社会,适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学会处理各种关系,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二、不要只唱流行,正气歌还得经常唱
我们经常看到大学园里的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会,青年好动,爱交朋友,这不是坏事,但是,大学生中开始流行的失范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一些唱着流行甚至带有明显不良倾向歌曲的学生,赞扬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他们的理想信念已经模糊,价值取向开始扭曲,国家意识渐渐淡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
权力本位、金钱本位都只是昙花一现,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面对校园道德建设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针对道德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凝练学生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崇德向善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要理直气壮地带领学生唱正气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具备高尚的人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则讲:“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这个爆料在网络引发不少人们“吐槽”。“百业德为先”,好逸恶劳、得过且过不应该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浅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